进针后的几种基本操作(一)

3.进针后的手法操作:这是将针刺入皮下以后,使用种种不同的手法,用以取得针感和进一步调和针感强弱以及进行补泻的基本针法操作,是针法中最重要的环节。

(1)进针后的几种基本操作(表3-2):

1)进:这里先将针体刺入肌肉部分,根据浅部、较深部。 深部,假设为天、地、人三部。所谓进,就是将针通过真皮以 后,从天部刺到人部或地部的进针动作。进针的目的是为了得气 或补泻。进针的方法,有迅速边捻边进,缓慢边捻边进及直接插 进等几种。一般捻转角度愈大,捻进、插进愈快,则感觉愈大, 气至愈速。根据病情的不同,或者用急进法,或者用缓进法。急进多用于补,缓进多用于泻。

 2)退:所谓退,就是将针从地部退至人部、天部,或由人部 退至天部的退针动作。退针是为了散气(减轻针感〉或准备再行 补泻之用。如因针刺发生疼痛或针感过大时,将针轻轻捻退,即 可解除。退针方法,也有迅速且捻且退、缓慢且捻且退和直接退针等几种。一般退针愈快,气散愈易。根据病情的不同,或急退或缓退。急多用于泻,缓退多用于补

3)捻:是将针来回转的针法。捻法有二,一者专指针在既定的深度,不提不插反复捻转,用以催气,行气或平补平泻的方法;一者专指右捻(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或左捻(向食指向后)用作补泻的方法,这是激发针感比较柔和与感觉较弱的手法操作。一般捻转愈快,角度愈大,则气愈快,愈大,但捻转角度以不超过45~90度为宜,就会引起疼痛。

4)捣,这是将针在天与地部之间进行连续提(退)插(进)的方法,比捻针的针感为强,捣时,掌握针刺方向一致,深浅距离相同,指力相等,不能乱捣,捣针中的紧提慢按(插)多用于泻,紧插慢多用于补

5)搓:用拇、食二指持针,使用指力将针捏紧,如搓线样将针向一个方向搓捻。这是激发针感最有力的方法。搓针不可过急,角度不可过大,否则会引起滞针或剧痛,甚至晕针。此法用于得气或补泻,拇指向前搓为补,向后为泻。

6)留,得气以后,将针留置于穴内一定时间,多用于补。如《灵枢·始终》篇所载:“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深入而久留之,”就是说,对于慢性病症因其邪气深入,即应深刺而长时留针。又如《针灸大成》中说:“指留者,如出针至于天部之际,须在皮肤之间,留一豆许,少时方出针也。”就是说当出针前,将针提至天部《皮下)约一豆深之处,少时留针,再将针拨出的方法。根据目前一般临床实践,这样做即可防免出血,也能避免出针后遗针感。此外,每当针刺发生剧痛或针感过强时,可以停留少许时间,以减轻疼痛与不适感觉。亦可当针下气不至时,留针少时,作为候气之用。如对于剧痛或某些慢性病症以及破伤风角弓反张所采取较长时间的皮下留针,也属于留针方法的一种。

7)弹(针灸大成》说:“弹而努之,此则先弹针头,待气至,却退一豆许,先浅而后深,自外推内,补针之法也。”弹,就是用拇,中指轻弹针柄,激发针感,当气至之后,再行由浅入深的插针补的方法。

8)摇,是手持针将针摇动的手法。《素问·调经论》曾有插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写”的记载。《针灸大成》又说:针摇者,凡出针,三部欲泻之际,每一部摇一次,…如扶人头摇之状,庶使孔穴开大也。”目的是使穴孔开大,用作泻法。

9)刮:当针入一定深度以后,用指甲刮动针柄,多用为催气,行气之用。刮法有二;

单手刮针法:右手拇指紧压针柄顶端的同时,用食或中指指甲从针柄下端向上刮动。

双手刮针法:左手排、食二指狭扶针柄,右手拇、食二指作螺旋式的从下向上刮动。

10)飞:如《医学入门》所载:“以大指次(食)指捻针,连搓三下,如手颤之状,谓之飞。”就是当针刺达到一定的深度,用拇食二指如飞鸟展翅那样将针柄一搓一放,连作三次的操作,作为强力催气、行气的方法。

11)震颤:针入皮下,右手捏持针柄,进行小幅度的提插,用以行气。

综上各种手法,以感觉强弱来说,除退与留针作为减轻感觉的手法而外,其他诸法皆能增强感觉,用来催气或行气的,其中尤以捣,搓、飞为最强。以补泻来说,急进、紧按(插)慢提、拇指向前的捻、搓、飞以及留、弹诸法,多用于补;急退、紧提慢按(插)、拇指向后的捻、搓、飞以及摇针诸法,多用于泻

2)得气与行气:得气就是运用各种手法,致使针下产生感应,一般叫作针感。如果针感向远处传导,叫做感传。得气后,根据病情需要运用补手法,调和针感强弱以及留针以延长针感作用等,叫作行气。

针治必须重视得气。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这既说明了针刺必待得气后才能停止手法,又指出了要在得气后才能产生速效之功。又如《难经·七十八难》也说:“不得气,是谓十死不治也。”《标幽赋》说:“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针灸大成》更强调指出:“宁失其机,勿失其气。所有这些记载,都充分地证实了针刺的得气与疗效有着密切关系。

针刺得气的表现:从以下两方面来看:

针下的感应:《标幽赋》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又说:“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由堂之深。”就是说,如果得气,术者能感到针下或沉、或涩、或紧,有如鱼吞钩饵浮沉活动的感应。相反地,如果针下轻滑,好象“闲居静室”,毫无感应,就是气尚未至的征兆。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