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炷灸法

(一)艾炷灸法

取艾绒置于平板上,以拇、食、中三指捏成上尖下平如圆锥形的小体,这就叫作艾炷。其大小:小如麦粒、大如箸头或半个枣核(图4-1),可根据需要选用。艾炷要捏紧,否则燃烧时易于分散。

另外,有条件的可用艾炷器(图4-2)制成艾炷。艾柱器中,铸有圆锥形空洞,洞下留一小孔,将艾绒放入艾炷器的空洞之中,另用金属制成下端适于压入洞孔的圆棒,直插孔内紧压,或用小锤打击,即成圆锥形小体,倒出即是艾柱。一般常用为中型艾炷,炷高约1公分,炷底直径约0.8公分,炷重约0,1克。可燃烧3~5分钟。

古书记载,每灸一个艾炷称为一壮,一般少则一至三壮,多则数十壮乃至数百壮。施灸壮数,一般根据身体强弱、病情轻重、年龄大小以及施灸的部位不同而定。较大的艾炷壮数宜少,较小的文往壮数宜多。

1.直接灸法:直接灸法中的无疤痕灸,由于操作麻烦,目前较少应用。疤痕灸的操作是:选择穴位,并在穴上涂敷蒜汁,将麦粒大或较大的艾柱立即贴上,点燃施灸,直至艾火自熄,另按所须壮数,重燃艾炷。每灸一壮,即涂蒜汁一次。在灸治过程中,为了减轻疼痛,可在穴位四周用手轻拍,借以缓解疼痛。灸治完毕,敷膏药(用广丹一两,麻油六两,熬成膏药),嘱病人多吃牛、羊、鸡、鸭等肉,促使在一周左右化脓。在化脓期间,每日换膏药一次,以防感染。如到期仍不化脓,可于原灸穴位处用艾卷加灸,以助化脓。如用中型艾柱施灸,化脓以后,约在三周左右结疤(图4-3)。

本法由于能引起一定性的烧伤,患者有些痛苦,目前用的不多。一般可施用于灸膏肓四花、足三里等穴,促使食欲增进,增进健康。近来对哮喘、遗疡病等试行这种灸法,疗效尚好。

2,间接灸法:在穴位上垫以姜、蒜、盐、饼等物,而后将艾柱放于其上燃烧(图4-4)。

(1)隔姜灸:取半分或一分厚的鲜姜片,用针刺若干小孔,放于施灸的穴位上,后将艾柱置于美片上点燃。如患者感到灼痛,可稍稍提起姜片,热减仍放原处,或另换一炷。最好按艾炷的大小,酌情增减姜片厚薄,使温热透入组织深部,这样可防止过分灼痛或发生水泡火伤。如此继续换炷施灸,达到灸处红润为度。本法对肠胃症候和虚弱病症,如呕吐、泻痢、腹痛、肾虚遗精、早泄,以及风寒湿痹等,疗效较好。

②,隔蒜灸:与隔姜灸法同,仅以蒜片(独头蒜为佳)代替姜片。有消肿、拔毒、止痛、发散的作用。可应用于慢性肿疡、蛇蝎毒虫所伤,以及肺痨初期等。

③)隔盐灸:先用食盐,将脐窝填平,盐上放置较大艾柱点燃灸之,待患者感到灼痛,即更换艾柱。常用于腹痛、吐泻、虚脱等症。

(④隔饼灸:

1)附饼灸:将生附子研成细末,筛去杂质,用淡酒或水调和作成薄饼,针刺数孔,放于患处,上置豌豆大或较大的艾炷点燃施灸,不断更换艾炷,使患者感到温暖为止。适用于疮疡久不收口,仅流水而无脓者。但需较长时期灸治,才能收效。

2)椒饼灸法:用白胡椒末和面粉调水,制成中央有凹窝形的薄饼,内入丁桂散(丁香、肉桂、麝香)少许,放于患处,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对一切慢性痹症,效果颇好。

3)豉饼灸法:用黄酒将淡豆豉末调和,制成如疮口大小,厚约二分的小饼,放于疮面上,上置艾炷施灸。适用于治疗痈疽发背,溃后久不收口,疮色黑暗者。每日灸之,直至疮口愈合为止。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