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天地观的演变

人类真正认识地球,是在人类发现他们居住的地方,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星球的那一天开始的。在此之前,人类不认为自己所居住的地方与天上的星星是同类的东西。人们把天上的日月星辰视为“神灵”,神在天上,人在地上,天地之间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神与人的鸿沟。地上的一切无不受命于天;政权、宗教、社会意识都充斥着“天命”与“天人感应”思想。没有哪一个统治者不是借助于“天”来统治人民的。在这样的思想控制下,人们对天只能顶礼膜拜,不敢有半点不敬,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将受到“受命于天”的朝延或教廷的残酷惩罚。总的来讲,在16世纪以前,人类对天地关系的认识,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如果说天地之间有什么联系,那是靠神的意志,是超自然的联系。

把天地观从神学的桎梏下解放放出来的第一位先锋战士,是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他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详细论证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不是上帝创造的“诺亚方舟”,而是一颗绕太阳运行的普通的行星。此后,意大利卓越的科学家布鲁诺、天文学家伽利略,积极支持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因此先后受到教会的残酷迫害。

人类天地观的演变

在哥白尼“日心说”的基础上,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总结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这就是今天还被人们广泛使用的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70年后,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行星绕太阳运行必然遵守开普勒定律,揭示了行星运动的原因。牛顿的天体运动理论向人们表明,月球、地球、行星、太阳、恒星等天体之间,都存在普遍的物理联系,这就是万有引力,绝非什么神的力量。

自1 9世纪后期以来,大型天文望远镜的应用,分光技术的提高,使人们从一点点微弱的星光中,就可以分析出所观测的天体距离、运动速度、质量大小、温度、压力、重力和主要成分。人们知道,天与地都是物质的,只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千差万别,这样就构成了宇宙物质的多样性。同时,所有的物质存在与运动又都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这就构成了宇宙物质的统一性。天与地之间人为形成的不可逾越的神与人的鸿沟,已被科学技术的威力填平了。如果说还有什么鸿沟,那是空间的鸿沟。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空间的鸿沟也在缩小。

——选编自《宇宙中的地球》,张国栋、李致森编著,科学普及出版社1 987年3月第1版。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