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晚期“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

鸦片战争期间,  涌现出林则徐、魏源、张维屏等一批爱国诗人。他们用诗歌谴责英国的侵略,抨击清政府的腐败,赞颂中国人民的抗争。

鸦片战争使中华民族第一次感受大规模外来侵略的灾难,也促使中华民族第一次自觉地站在同一立场抵御外侮。这个时期的爱国诗歌,突破了讴歌帝王将相的藩篱,人民群众的力量开始被认识。魏源在《寰海》组诗里称赞三元里人民,“同仇敌忾士心齐,呼市俄闻十万师”。张维屏的《三元里》和梁信芳的《牛栏冈》,都是正面歌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长篇纪事诗。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等人提倡“诗界革命”,反对崇古拟古,主张按照当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开拓诗歌的境界,  “以旧风格含新意境”。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成就最大。他用诗歌记录了近代中国乃至世界的许多重大事件,出色地揭示了民族矛盾,表达了反帝爱国的激情。他的诗被称作“史诗”。代表作有《冯将军歌》  《哀旅顺》  《台湾行》等。

清晚期“诗界革命”

黄遵宪任清政府外交官二十多年,“足迹五洲”,见多识广。他的长诗《今别离》,通过歌咏轮船、  火车、电报、相片,给描写儿女之情增添了新的情趣。他的《锡兰岛卧佛》叙述异域风情,揭露列强侵略罪行,哀叹印度沉沦,绘景写史,洋洋两千余言,是近代诗歌中的巨制。

20世纪初,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开辟“诗界潮音集”专栏,刊登新派诗五百多首,推动“诗界革命”。但是,他们缺乏彻底打破旧形式,创造新形式的魄力。梁启超不敢放弃“旧风格”。黄遵宪写过一些形式自由的通俗诗歌,但没把它们视为“正格”,晚年自订诗集时,又将它们全部删掉。

清末,受欧洲文学观念的影响,梁启超等人极力强调小说对改良政治和社会的作用,要求提高小说的社会地位。小说创作繁荣起来。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影响较大。这些小说,运用讽刺和夸张的艺术手法,揭露封建统治的腐败,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被称为“谴责小说”。

清末,  西方文学名著开始被翻译成中文。林纾是当时著名的翻译家。他不懂外文,靠别人口译,记录下来以后整理成书,一生译出的西洋小说多达一百七十余部。在1905年反对美国虐待华工运动中,他译出《黑奴吁天录》④,用美国黑奴反抗虐待的故事,激励人的爱国思想。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