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学艺的门径和道德

上海市 胡幼文

阅《武林》,一九八二年第五期上李英奇老师的文章《学武术者应有之认识》,颇有感触。李老师为初习武者计,提出数点应有之认识。其中对于武术界中的门户之见,宗派辈份等论述,很是确切,然而对于技击方面的问题,作为我——为人弟子者,却不敢完全实行。

凡欲习武者应就近就便拜人为师,不可贪图名拳名师。须知此皆机会使然,不可强而求之。名师出高徒是千古至理,但不绝对。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早巳阐述清楚,为人师者不必贤予学生,为人学生者不必不如老师。不必抱有不投入关老爷麾下,终生不习大刀的胸怀。

既拜人为师,便要谦虚好学,听从教诲,尊敬师长,友爱同辈。不可贪多务得,不可暗怨老师教太少。须知古时进少林寺学艺,先站三年桩,此才基本功之训练,切不可等闲视之。犹如先要学会写正楷,然后才能行、草诸体得心应手一般。凡老师在初学时,教得认真,则愈对学生负责。

在习武过程中,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须知为人师者,不图重金厚礼,而最忌教而不学。教而能学者,不须开口,老师自然会按步就班地教授,使学生日有所长,月有所进。

到稍为入门后,如果感到老师本领平常,功夫了了,切不可嫌弃老师。殊不知师尊非都是武林俊彦,而武林俊彦也不一定都会执教。即使到了师不如徒的地不可轻易出走,另求高手为师。常言道,“子不嫌母丑‘,正是此理。凡为人师者到了无可再教时;也应老实承认,再教乏术,尽可转学他人。这时才能道别老师,尽弟子之礼。见异思迁,未经老师许可,转学他人,定遭武林的鄙视。到头来,拜师虽多,仅学到一些皮毛,充其量不过是皮相之士,何足道哉!

在学艺过程中,自始至终。切忌开口言打。一般来讲,学艺的途径是先舒腰腿功架,继而练套路器械,到最后再学硬功及散打。在这段时期里,老师在旁不仅传授技艺,而且还留心观察各人的道德品质,性格爱好。因为凡教习拳艺皆有一条成文或不成文的法则“宁可失传,不可轻易传人‘。这就,是武艺拳术无阶级性的道理,其操纵在谁的手中,就为谁服务。再加土武艺是技击术,是打人的精华,就更不可不慎重对待了。弟子良莠不齐,要因人施教。社会上矛盾普遍存在,与人相处,  免不了有抵捂,稍有意见争执,便一怒而起,拳脚交加,或稍吃小亏,便使绝招,处人于死地。这均应防止和杜绝,不然不仅自己会被绳之以法,而且还要连累师尊长辈。因此,为人弟子者在有相当功力时,老师还未授之以散手散打,不可怨师忧人,而当扪心自问,技术是否到家?品德是否有失?倘有欠缺,赶快杜门自修。当然,老师在考察以后,再根据学者的火候,也会无须请求而主动教授技击散打。在练拳时,不仅要细心理解考师的指导,而且还要揣摩其用意。须知套路里面也有用法打法,可以自己领会,不必处处时时要求寿师指点。不仅向师、友,他人学,而且可向动物学,学其攻防生存技能,这样技艺才能融会贯通,登堂入室。

为人弟子者,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要学了几招就顾盼自雄,不可一世。须知山外有山,艺无尽头。

总之,习武者要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要有振兴中华的志向,要有爱国主义的思想;为人正派,奉公守法,侠义豪爽,肋人为乐,待人以礼;即使绝技在身,也不要随便露手,在长期学艺过程中,与老师结下深厚的师徒情谊。

如能做到上述数则,定能得老师的真传,受武林同好的尊敬,何愁技艺不成?

说到技击散打方面,真是谈何容易。要求技术全面,有相当功力,才能胜任。如身法、手法、步法拙劣,落点不准,屡击不中,纵使练就铁砂掌,有拔山倒海之力,也英雄无用武之地,或如身法、手法、步法到家,落点也准,可是出拳不力,使腿不沉,纵使屡击屡中,也无济于事,或如落点也准,击人也力,但频率不高,我出了两拳三脚,对方倒还来了四拳六脚,难免要挨打或如落点也准,击人也力,频率也高,可是自身不堪打,我打人十拳,人倒顶住,而我受人一章,便告不支,如何争雄,或如上述几条都能过硬,可是变化不多,老套老招,人皆尽知,又如何克敌。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练技击者可不知乎?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