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漫话之二——训练与安全

尚济

散打要讲究灵敏。反应灵敏这种能力,一方面与个人身体素质有关,  另一方面也是长期严格地、科学地训练的结果。再从人的本能来看,对一个未受过任何搏击训练的普通人来说,  当他突然遭受到别人进攻时,可能有三种反应:  一是向后退让,二是向旁边躲闪,三是出手将对方的拳架开或顶回去,三者必居其一,然后才是挥拳还击。至于躲闪时的动作如何?是快还是慢?还击时是拳打还是脚踢?是直打、斜打、上挑还是下砸……则根据个人日常习惯而各有不同。武术散打动作,无论哪家哪派,从其实质上看,都是上述那些简单动作的组合。这些组合,用拳家术语叫作“散手”。只不过由于不同拳种的劲路不同,  因而其散手的身法步法发力等也随之有所不同而已。

武术散打是以武术散手为基础而不是以套路为基础的。对于散打运动员来说,首先应该按照本拳种的散手教程进行严格的、系统的训练,在此基础上选择出自己最得意的、最适合于个人特点的三,五招或一、二招,加以细致研究和改进发展,找出其在防上、防中、防下,上攻、下攻、正攻、侧攻……等各种情况下最合理的用法,然后反复练习,直到动作达到高度自动化,成为在任何情况下不必经过思考而能自然发出的动作反应。这时;  即可由师傅(或教练)进行“喂手”,作实战训练。一方面为了进一步提高动作的自动化程度,  另一方面也训练了反应的灵敏性。必须如此日以继夜,千锤百炼,而后熟能生巧,熟则能变。只要师傅(教练)肯集中精力认真“喂手”,敢于让学生(运动员)在自己上当靶子打,而学生又肯不厌其烦地刻苦锻炼,则三年必有小成,六年将能大成,十年可望进入上乘之选矣。临敌应战,必能打出本拳种的固有风格和个人的鲜明特色。郭云深之被称为“崩拳大师”,刘奇兰之独擅长于“龙形搜骨”,皆是由此得来。前辈形意拳名家宋世荣老先生有一段话,  是颇值得令人深思的:“……将此一两招,按照规矩反复练去,练之久而心有所得,身亦有所得,便能纵横寰宇,得心应手。或坐卧、或站立,或行走,随意而动,无处不是拳,处处皆是拳也。倘若人来打我,我本无心还击,只是顺着来势随意一动,便将彼摔出丈余矣……。¨郭云深老先生临终前留给孙禄堂先生的两句话“有形有意都是假,拳到无心方见奇。”一语道破了武术散打的真谛。有一位朋友对我说:“你的办法虽好,可是培养一个散打运动员要三——五年时间,太长了。”我日“否”。培养一名好的运动员是必需花几年时间的。一个足球爱好者,从开始基本动作训练到成为合格的或较好的足球运动员,  不是也需要三、五年时间吗?

散打要注意安全其实这算不得什么问题。在目前所开展的“拳击加腿”式的散打活动中,  为了安全起见,采用了护面、护胸、护腿、大手套……等一系列复杂的防护措施,  比国外的拳击和日本剑道所用防具还要复杂,把运动员打扮得象个潜水员一样。其用意是好的,但也产生了消极作用,  尤其是大手套和护胸,对武术中拳法、掌法,指法、身法的运用,产生了很大限制,  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散打的武术风格。同时也妨害了运动员练功的积极性和全面性。其实二人比拳,一来一往,都在运动之中而且条件对等,并不是很容易被打伤的。只要在规则上订出:上不取眼,封喉,打太阳;下不打阴取肾;中不点章门,也就可以了。若说在比试中一拳一掌便可将人打死,即使在前辈名家中,有此功力者,  为数亦甚寥寥。当然如欲使用薄薄的护胸或护腿护腕,亦未尝不可,大手套则大可不必戴。昔日张兆东先生在保定授徒一两百人,每天都有人进行散打。笔者常见王俊臣、李剑秋,王心五、傅严徒等人,夜夜在北关酒楼前黄土地上散打,并无任何护具。为了练习暗夜技术,王心五,傅严徒二人还用毛巾蒙眼进行对打,全力以赴,哼哈有声,互有击中,但数年来并无剧烈损伤。即笔者本人学拳时,亦常和少林堂玄升子以开口刀剑(当年叶先生走镖时的兵刃)进行散打练习,七八年之间并无严重损伤。所以,只要训练得法,大可不必过虑。

目前,正在筹备国际性武术组织,将中华武术推向世界,进入奥运会,  已是大势所趋。为适应此大好形势,如何首先在国内积极开展散打活动,迅速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散打运动员,  已迫在眉睫。为较好地完成这一工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把国内目前何仅有的一些经过实战考验、富有散打经验的老拳师请出来,请他们写出自己的散打经验和训练方法。这是我国宝贵的武术遗产,也是今后开展散打活动的主要技术依据。②派人到国外考察目前各国开展散打(不一定是中国武术散打)的现实情况,不同的风格和技术特点,作为我们进行散打训练的重要技术参考。③将我国传统武术散打与国外情况相结合,编写出新的、发展了的“中国武术散打教程”和训练方法。④精选年轻的、有好身体素质、好思想与好武德的运动员进行培训。训练时以专职教练为主,并请老拳师为顾问,  随时研究,指点。以上四点,仅是大的框框,还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研究,那是“专业会议”的任务,这里不便细谈。

综上所谈,仅是笔者关于开展散打活动的一孔之见;,不够成熟。且由于篇幅所限,不够系统也不够全面。笔者正在通过实践摸索散打训练方法,编写“形意拳散打教程”,编出后仍拟请《武林》杂志发表,以便与海内同好者,共同研究。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