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脚翻子名家传略之二侍师十八载研武集大成(一)

——访武学名家张大为先生

李涛

走进各地音像城的武术专柜,翻开那琳琅满目集百家之长的各派拳师的拳技碟片不难发现其中大部分竟都出自主编或总策划张大为之手。经与业内人士一打听,各出版社或音像公司之所以都纷纷邀请这位武学名家张大为,并非因其曾是开明音像出版社的社长和总编,主要还因为他是一位与武术界有着浓厚渊源、博学多才的武学大师。在拜读了张先生的众多论著后,我有幸拜访了他。

京韵京味皇城根,学文习武育英苗

每当来到位于皇城根的景山东街,看着景山高高的红樯就会给人一种到了皇城脚下和历史沉淀的感觉。张先生自小便住在对面那条十分著名的胡同三眼井的一个小四合院里。当年毛润之在北大红楼图书馆当管理员时,便住在同巷的大学夹道。难怪看到张先生的不少文章都用了“曾邻之”的笔名,原来还曾是伟人的邻居。

走进张家小院,很快便会把你带到半个世纪前老北京的感觉。张大为出生在河北遵化,也是著名抗日大英雄节振国的老家,祖上是随清军入关的镶黄旗兵,解放初期随祖父迁居进京到了皇城根一直至今。从张先生身上的侠义和豪气便可感到这一环境对人物塑造的功力。

据说那个年代,张家周边一带有不少的武术社。东华门的“健身”,北海后门的“四民”、北新桥的普育”,还有三眼井后身嵩祝寺后小庙中的“杨家将武术社”。邻居中还住着一位败落的清末武举,由于祖父十分喜爱武术,天天练拳,无疑这对幼年的大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5年刚上小学四年级的大为在祖父的安排下踏入了武门。启蒙老师是祖父的好友李(瑞东)氏太极、太极五星锤的传人程全宝师傅,随其学习少林拳。数年下来,打下了良好的基本功。程师见其十分喜爱长拳,而自己又主传太极。程师不囿于门户之见,亲自引领弟子改投戳脚翻子大师吴斌楼门下,这种高尚的武德在五十年代的武林中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故也使幼小的弟子心中留下了为人要厚道豁达,摒弃门户之见的深刻烙印。

五十年代,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中华武术可谓枯木逢春,全国武术运动会连连举行。在藏龙卧虎的北京城,经常荟聚着全国的老一辈武术家和各地武林高手。少年大为跟随两位老师观摩交流可谓饱足了眼福,开足了眼界。

侍师学艺十八载,十大本宗数大为

张大为自1959年15岁拜在吴斌楼门下,随师学艺,直至1977年师父去世,屈指算来整整十八年。

当年吴老师收徒十分谨慎,一般都要有人介绍。他曾在《寻师访友要言》〉一文中明确指出对徒弟的要求:“人格正派,品性温柔”;“进门三个月不传技术,因为要看他品性人格。守规法者,传;性情浮者,坏者,除”。对带艺投师者,“先盘问以前学艺根本,如前师开除者,不收留,前师命其寻师者即可收留”。

张大为由于是带艺投师要求更严,则由前师亲自登门推荐,学校班主任书面认可,家中祖父亲领陪同,方被吴斌楼纳入门下。当年先后入门投师的弟子有十几人,均可谓北京各名校的学生。仅北京四中就有张大为和乔宗淮、于逊、赵东海、张安东五人。据悉吴斌楼当年还在日记中圈点了张大为等10位弟子列入“本宗”。但是令吴老先生遗憾的是,这10位本宗中没有一人从事武术专业。尽管都坚持习武,而在武学方面有所建树的,如今却只有张大为一人。可喜的是,其他人均已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部级、司局级干部和负责人),分别在政府各部门担任要职。一位民间拳师能教出这么一批能文能武的有用之才,实不多见。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