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门武德探源(二)

2、形意拳的技击特色体现了孔孟之道的仁义思想。形意拳宗师车永宏的纪念碑文中明确写道:“此术(指形意拳)以防御为能”形意拳以技击性强著称于世,它拳势精巧,发劲刚猛,顾打同形,以巧取胜,但是历代形意先师们都要在授艺时谆谆告诫门人弟子,与人相较,决不可随意出手伤人。拳经讲万事归于善”,这正是孔孟之道中仁义礼智信中“仁”的体现。“仁”为仁义礼智信五德之首,其运用于形意拳的技击思想中,则是以宽仁的态度、坦荡的胸怀、恭谦礼让的态度来以武会友,彼此增进友谊。即使是对一些不法狂徒,一般也不把他置于死地,非到万不得已,才给对方以致命的打击。布学宽先生曾这样论述道:“意拳之拳法,主张先守后攻,既能安全自己,又能克制对方,。。。在技击中以武德为重”。形意拳宗师车永宏1888年在天津日租界以形意剑术,技服日本武士板山太郎,被清政府授予“花翎五品军功”,为国人争得了荣誉。车氏纪念碑文中记载:“日人奋然临,毅斋慢然应,倭败失沮,愿师之毅斋婉谢焉”。这里的“慢然应”,体现了形意拳家的武德为先,先礼后兵,从容应战的技击特色,把争取胜利的个性特征,纳入了“以礼而行”的范畴。“毅斋婉谢焉”同样体现了形意拳宗师高尚的礼义情怀。

孔孟仁爱思想对中华武林的影响极其深刻,涌现了无数的英雄侠义壮土,有为民请命的,有扶危救困的,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有“舍生取义”的,更有为国为民而捐躯的。舍生取义”和为国为民而捐躯的美德是做“仁人”的准则,也是形意拳门中一直倡导的行为标准。许多形意门人在反抗列强的斗争中,在抗日战争中,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不惜流血牺牲,有的为了民族的解放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人民立下了可歌可泣的功绩。车永宏、李存义、韩慕侠、布学宽、刘俭、孙德宜、李三元等等,他们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国为民而“舍生取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了一块块丰碑。圣人孔子和孟子提倡“大勇”而反对“小勇”,历来强调武勇要以国家的利益为重,而反对那种为了个人的恩恩怨怨而争斗的行为。形意拳门的历代先师们都倡导义气之风,重伦理,讲义气,讲信义,忠厚诚实,互助友爱,并且身体力行,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在这方面,车永宏、郭云深、李存义、布学宽、孙德宜、李三元等等堪称楷模。他们一生以武为业,以武会友,同仁和朋友甚多,他们待师长如同父子,待同仁诚信可嘉。车永宏、郭云深二位大师首开晋冀形意界交流的先河,使形意拳从山西河北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直至今天,河北、山西的形意界同仁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交往。“尊师重道”的高尚品德,历来是形意拳门中所倡导的,一处投师,八方学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以及师承传授,以字论辈”,都是形意拳门里历来奉行的规矩,这些无疑都是孔孟伦理观念对形意界的深刻影响。

3、从形意拳的修炼理念来看,同样体现了以诚实、仁爱、宽容、理解别人之心来力求达到功夫和道德的完善。形意拳在修炼过程中,在努力锤炼人体的生理平衡的同时,又要注重锤炼心理的平衡。“欲诚其意,先正其心”,“养性得天和”,“君子之心终日坦荡,安之若素。日久,自然产生浩然之气”。这种重视精神和心理平衡的养生作用,即是形意拳内外兼修,自我完善,优化自身,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为人处事谦和礼让,与人为善,行仁行义,守仁守义,就能营造出良好的环境信息场,特别有利于功力的提高。行为符合于仁义之大道,就会身心统一和谐,从而产生德高功也高的效果。“拳术中亦重中和,亦重仁义”,充分说明了形意拳既求生理平衡又求心理平衡。心性的修养和道德的修养是分不开的,也是必修的,是伦理观与平衡和谐思想在形意拳中的反映。另外,从“天人合一”的观点来看,同样十分重视心理平衡和聚神养气。气为生命之源,气是传统养生学的精华所在。古人讲:“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生,散则死”,长生之要,养气为根”。从人体的生命气数来看,人一生中气数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在母体中为胎气;婴童期为盈气;青年期为盛气;中年期为中气;老年期为负气。形意拳的修炼,就是要改变人体的气数,循序渐进,以意导气,静心养气,逐渐地随着功夫的长进,使负气转为中气、中气转为盛气,达到“鹤发童颜”的境界,改变人体的素质。形意拳强调用意识指导动作,行拳要与气息运行相结合,即拳谱所讲的“内外三合”,做到动养与静养相结合,这里的关键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始终保持一种诚实、仁爱、宽容理解别人,宽以待人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在形意拳的修炼过程中,达到重意识、重养气、求自然、修品德,把自己融会于大自然中,做到顺其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人际和谐,返朴归真的境界,使自己的形意功夫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艺”的纯真境界。

以上拙见,诚望诸位同仁赐教指正。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