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要理要点——化(一)

沈善增

太极拳因为后发制人,任而胜之,故而要对加而任之的劲有仔细的辨别、灵敏的反应。听劲、懂劲,都是太极拳对技击对抗提出的新的特殊的要求。太极拳把劲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发劲,一类为化劲。因为“化即是打”,而“化”这个理念又是太极拳所独创的,练太极推手者对“化”劲的误解似乎又最多,所以研究化劲自然变成了练习太极推手的要点。

“化”的基础是“粘”、“随”。太极拳对“粘”、“随”的理解,既相似又相异,作用是相似的作用方式有相异。但不管是粘住来劲人进我退,还是随着来劲人退我进,目的都是使对方在我身上作用的力点,变成我作用于对方的杠杆的支点。“粘”与“随”都是使对方之力与我方之力在这一接触点上保持动态平衡,动态平衡的意义在于使杠杆的支点相对固定,惟有支点固定,杠杆才能发挥作用。

许多练习太极推手者,因为对这一点没有清醒的充分的认识,观念没有转变过来,所以犯了“顶”与丢”的毛病。“顶”与“丢”的实质是一样的,就是把对方作用于我的力点,也当作我作用于对方的力点往往在同一条线上抗衡,结果只能是大力胜小力。而大力胜小力就不是太极劲。故而教推手的老师,一再对学员强调,要“不顶不丢”。但如果没有明白“不顶不丢”是为了使接触点由彼之力点变我之支点的道理则“不顶不丢”其实是理解不了,也做不到的。因此,有练习太极推手二三十年,也有把别人推倒在地多少次的纪录者,其实与人一搭手,不是顶就是丢。遇到真正的太极劲,就束手无策,皆由他以往战绩,实质还是大力胜小力。故二三十年,勤学苦练,结果还是在内家拳门外,可见观念转变有多么的难。

化劲以“粘”、“随”为基础,仅有“”“随还不是化劲,我们中国人用词极其讲究。太极拳将这种任劲方式称之为“化”,而不是“避”或“卸”或“吸”或“引”,就点明了这种劲的特性。“化”,就像小勺细盐,丢进一大盆水中,转眼间无影无踪。上好的“化”劲,给推者的感觉是,好像对方纹丝不动,但己方的劲一下子没有了。也不是推在堵硬邦邦的墙上的感觉,推在墙上,你会明显感到一股反作用力沿着你的力的作用线反弹回来;而“化”劲,则使你觉得对方好像是个无底洞,你有多少力投入进去,他都照单全收。结果使你力气用尽,而对方却浪花不起。于是,你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重心,脚跟或脚掌也在不知不觉中翘起离地,你被乖乖地拔了根。第一回体验到太极的“化劲,我想,都会有种神奇的感觉。因为它与我们过去对劲力的经验与观念相距太远。我对“化”劲的头一次体验,大概在35年以前,具体的日期我已记不得了,但那种体验,至今还记忆犹新。

直到今天,我似乎已解开了这个谜团,能够按照我对化劲的理解将之演示出来,从加劲于我者的反应及所表述的感觉来看,好像与我当年体会到的化劲差不多,但拆穿西洋镜以后,我更加佩服发现这一奥妙的前贤的智慧与胆魄。化劲,其实是在通过“粘”“随保持接触点的动态平衡的基础上,悄悄地用一条弧线与来力的直线作用线作平滑衔接,使来力沿着这条新构成的作用线偏转。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样,加力者看上去还在原来的力点上顺着原来的方向使劲,其实这力早就偏到空档上去了。所以你再加力,还是有一种落空的感觉

妙就妙在实空而形不空。如果形与实都空的话,施力者就不会放心大胆地保持加力,这样,我也利用不到对方之力。百货公司的旋转门,一般人不会用大力去猛推,因为大力猛推,于门无损,却会使自己跌倒,而推在能“化”者身上,一般人是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被“引进落空”了。懂化劲,是要经过一段时间推手训练的,时间的长短,与老师的教授、演示,学员的领悟力有关。而懂了化劲,可以说是基本上懂了太极劲。而常见的情况是,自己的劲明明已被对方干干净净地化掉了,而他还以为对方是以实力在跟他硬顶。他觉得硬不过,或者再加力上去,或者放弃不顶了。但他总以为自己是实力(劲力)不如人,而终究对太极推手的“用意不用力”的原则不能领会。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