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练就超强的功力(一)(下)

技术动作

每个拳术流派都有用于实战的各种攻防动作,这些不同的动作个体形成了特定的格斗技术,即所谓的“招式”。在进行功力训练的过程中,要获得高水平的杀伤力,光有强大的力量还不够,还必须有正确、熟练的动作技术,才能把力量和各种必要的素质发挥出来,产生更强的打击效果。可以说,正确和熟练的技术是力量的其它必要素质得以发挥的保证。

然而,有相当多的习武者却认为,只要进行足够的力量训练和抗阻训练(即击打沙袋或墙靶等类训练)就能够获得强大的杀伤力,技术的练习则无关紧要。而实际上,熟练地握合理的动作技术,对提高攻击力而言不仅非常重要而且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只有技术动作结构合理,节奏正确,才能充分发挥参与用力的各肌肉群的力量,使力量有效地作用到对手身上;其次,只有熟练地掌握合理的技术,即达到自动化程度,才能更经济省力地完成攻击动作,因而在力量相同时就能产生更强的打击效果。例如,举重运动员的力量平均要比相同体重的格斗运动员大,但他们却无法在对搏中产生如格斗运动员般的强大杀伤力,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没有掌握攻击的用力技巧,即发力的动作技术,因而自身的力量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三,只有技术正确、熟练而稳定,才能提高实战的可靠性。为了适应千变万化的实战,格斗者必须能够随时调整自已的位置与姿势,正确、熟练且稳定的技术使格斗者在处于各种状态时都能够保持一定的打击力进行攻击或反击;相反,错误、生蔬或稳定

性差的技术不但难以有效打击对方,而且一旦自身的间架结构遭到破坏,原有的打击力便难以发挥。

阐述技术的重要性,是强调初学者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同时提醒高水平的习武者不断改进技术动作,提高技术水平的必要性。

力量/速度

格斗运动的特性决定了其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以尽可能大的力量完成攻击动作,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而言,就是完成动作中肌肉功率的大小。即不仅要求肌肉收缩力量大,而且要求肌肉收缩速度快。根据功率定义可得:

P=At=F·S/t=FV(P=F·V)

由此可知,肌肉收缩的功率等于肌肉收缩力量与收缩速度的乘积。在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劫技术理论中把肌肉的功率又称为爆发能力。

由功率表达式可知,一定的肌肉收缩力量与其速度的乘积代表着一定大小的肌肉功率,因此,其功率值可由肌肉收缩的力—速曲线得到(图1),即在F—V曲线上任一点都对应一功率值。

由该曲线可以看出,曲线上有A、B两个极端点,A点表明当肌肉以最快速度收缩时,所产生的肌力最小。随着肌肉收缩速度的减慢,肌力逐渐增加,当沿着F-V曲线下滑至B点时,肌肉的收缩速度为零,此时肌肉的收缩力量达到最大值。然而,A、B两个点皆对应于P–F(功率曲线)上的O点,从O点的位置来看正好代表着功率的最小值。除这两个极端点之外,随着FV曲线上点的变化,所对应的功率值随之增加。当肌肉收缩速度与力量处于最佳匹配状态时,如C点,此时肌肉的功率值达到最大,即C点与D点对应,此后无论肌肉收缩速度与力量的匹配怎样变化,其对应的功率值都要随之减小。这充分说明肌肉功率值的大小与肌肉收缩速度和力量的匹配密切相关,因此训练中应兼顾速度与力量,这样才能产生最佳动作效果。

呼吸/发声

人们在举起重物时,通常会憋气用力。研究和实践都表明,憋气能增加肌肉克服阻力时的力量。

憋气是在腹肌和胸腔紧张时吸气后闭住呼吸。由于声门紧闭,肺内空气出不来,胸腔内变成正压,胸腔内压力可达150—200mmHg,腹压甚至更高。胸腹内压力增大能提高肌肉(骨骼肌)的收缩力量,但对血液流动产生不利影响。憋气时间长时会使大脑缺血、缺氧,从而有可能导致短时间昏迷,丧失知觉。因此格斗中不宜为了提高打击或控制力量而经常性的憋气,而应在发力时(爆发性用力)辅以短促有力的呼气或喊声。特别是格斗中的喝叱,不仅起到威慑的作用,而且能提高自身的爆发力量。据日本北村洁和等的研究,伴随喊声爆发力大约能增加14.6%。

承受能力

随着攻击力的不断提高,攻击时着力点部位的承受能力必须相应提高。这一点很好理解:不能在“赋予”对手痛苦”的时候也给自己带来痛苦;亦不能在给对手造成伤害的同时也伤到了自己……况且,着力点部位承受能力不足,导致自身心理上形成障碍,从而难以充分发力打击对手。

以上是影响功力的几个主要因素,此外心理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心理因素是相对独立的因素,其内容非富复杂,需要专门阐述,因此这里就略去不谈。接下来要讨论的是如何针对上述内容进行训练以提高自身功力…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