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道的本来面目

陈怀信

两干多年来,有关“道”的本来面目,“道”的实义,诸子百家各有界说,道家有道家的“道”,儒家有儒家的“道”,释家有释家的“道”,法家有法家的“道”……有众论各异处,有众说相叠处,实无一本之定论。要正确把握“道”这范畴的实义,就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作三层解释。方可使道”的实义,由含混而明确,拨开那遮掩的绸纱,看清楚“道”的本来面目。

一、“道”的具体解释

道学意义上有关“道的解释,最早源自老子《道德经》一文,文中释“道”为“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一团“恍惚体。此后,“道”的实义在其演变过程中,出现了多种歧义,据张立文教授著的《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书,对“道”的歧义现象作了较深层次的考证,“考其原变,约具八义”;“其一,道为道路,规律”;其二,道为自然万物的本体或本原”“其三,道为,为原初的混沌状态”;“其四道为无,为本其五,道为理为太极”;“其六,道为心”;“其七道为气;“其人,道为人道——这八种解释,都是“道”在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八种具有代表性的解释。这八种解释或诠释“道”这个字的本义,或偏执于气性,或偏执于理性,或指其为本初之状态,或衍其为伦理之人道,皆与老子述道”之本义拉开了距离。从老子述“道”与其后演变之八种解释,我们只能得到道”的实义的第一层解释,即原原本本的解释。

二、“道”的义理解释

由具体解释深入到第二层解释,即义理解释。从这一层考察我认为:老子讲的“道”,内含四种义蕴,第一、“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象就是体,指“道”是一团恍惚体,简称为“道”体:第二“恍兮偬兮,其中有物”、“物”必有则,则就是法则,就是理,指“道”是体中有理;第三、“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精”是生命之源,精”可化炁,炁可凝津,津可化氖,氖可结丹,指“道”是体中有氨;第四、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信就是伸,信伸同义,有伸必有屈,指“道体”中有屈伸运动(引自老子著《道德经上篇》第二十一章)。合四归一道”的实义就是指体中有气,有屈伸运动、有法则的一团恍惚体简称“道体”。由此义释,我们可以晰地看出老子述“道与其后演变的八种解释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八种解释,如同盲人摸象,力图以偏代全。据此比较,我们就有必要还“道”以道学修道意义上的本来面目。

三、“道”的真实解释

由义理解释,再深入到第三层解释,即真实解释。从这一层考察,就可清晰地梳理出:本应理出而前人尚未理出的“道”的真实含义,这就是本论的宗旨所在,本论即以探明“道”的实义,求悟“道的本来面目为宗旨。

“道”的实义,小而言之,是治学之一本,是道学的核心;大而言之,是悟道的依据。昔目道士是先求悟道,而后修道。达摩传禅,有“理入,有“行人”。言“行入”者,有十六字要诀——外息诸缘,内心无惴,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就是说,外无牵挂,内无愁惧,念头如墙壁之不动,处空寂净虑之本然状态而不起,元神用事,即可人道。言理入者,就是从悟“道”开始,而后修行入“道”。《续僧传》言:“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凡圣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第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言教,此即与真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这里达摩所述及的“无自无他”、“坚住不移”、“不随言教”、“寂然无为”都是道体所包含的法则。上文述“道”,认为“道”的本来面目是指体中气,有屈伸运动,有法则的团恍惚体。—这一恍惚体中的法则,究竟是什么样的法则呢?从积气的角度讲,有的是“无极而太极”的道体法则。

“无极而太极”本是周敦颐述道的一句话,从道学修道意义上考察“无极”本是指意牧念头将无我想、无他想,常处空寂净虑之本然状态的修行作最大限度的发挥,即达摩所言“无自无他”、“寂然无为”之义是也。“神入气穴,常注黄庭”即达摩所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言教”之义是也。“太极”本是指经过“无极”的修炼于黄庭内结出一粒具有超过常人体能的高能量的内丹。元代内丹家李道纯在《中和集》一书中对“太极”作了详尽的论述,认为“金者,坚也。丹者,圆也,释氏喻之为“圆觉”,儒家喻之为‘太极’,初非别物,只是本来一灵而己。本来真性,永劫不坏,如金之坚,如丹之圆,愈炼愈明。释氏曰O,此乃真如也;儒者曰○,此乃太极也;吾道曰○,此乃金丹也。名异体同……身不动,精气(实指“氦”,作者注)凝结,喻之曰丹。所谓丹者,身也。○者,真性也。月中取◎者,谓之丹成”。由此可见,丹与“太极”名异实同,丹即是“太极”,“太极”即是丹。无极是修道的手段,太极的境界,结丹的境界,是修道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只有经过将意牧念头作无我想、无他想、常处空寂净虑之本然状态的修行作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于黄庭内结出一粒具有超过常人体能的高能量的内丹。换言之,只有经过无极的修行,才能在黄庭这一人体脐内空处炼就出“太极”。无极的修行—乃是种意识作主宰,六根向内作内敛运动,而非向外作外驰运动的修行—目不外视而内视;耳不受声而内凝;鼻不嗅味而内匀;舌不说话而内含;身不触色而端处;念对内无我想,对外无他想,常处空寂,神入气穴,常注黄庭方能于脐内空处结出内丹,炼就“太极”。由此观之,无极的修行,一实非易为之事!这就是道体法则在道学修道意义上的“无极而太极”的真实解释,这正是道体法则的实义,这正是道体法则的本来面目。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