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僧亦以武名

程大力

著名武术家、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通备与八极拳正宗传人马明达先生撰文认为:《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杨家将演义》中的杨五郎,这两位武艺高强的英雄,道遇不同的困局,但都是到五台山出了家。这两位著名的小说人物同五台山发生密切的关系,应该同五台山僧徒习武的历史背景有关。

马先生发现了这么几条资料,证明五台山僧和少林寺僧一样,早就已经以武闻名。

其中最感人的是《宋史·僧真宝传》中的故事。《僧真宝传》记载:有位代州人真宝,在五台山寺院出家并担任僧正一职。靖康年间,真宝和他的徒弟们“习武事于山中”,勇猛抗击金兵,并因此受到了宋钦宗的召见,嘉奖赏赐有加。真宝还山以后,更加积极地抗金。后来金兵大至,真宝率领僧兵与之血战昼夜,整个寺庙房舍都在战斗中被焚毁。金兵统帅下令一定要活捉真宝。由于寡不敌众,真宝最后被俘,但依然骂声不绝。金人感到惊异,不忍杀害真宝,于是让汉人郡守百般诱劝其归降,但真宝慷慨回答:“吾法中有口回之罪,吾即许宋皇帝以死,岂当妄言也!”于是“怡然受戮”。真宝的故事感人至深,“北人闻见者叹异焉”。

据马明达先生考证:“靖康元年九月太原失守,第二年四月汴梁陷落,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获北行。据此推算,钦宗召见真宝应是太原失守不久后金人再度大举南侵的时候。此时河东大部已为金人所有,五台山却还在凭险固守,僧正真室“与其徒习武事于山中,证明五台山聚集了相当的力量,积极备战。这引起钦宗的重视于是有召对便殿之事。一直坚持抗金的五台僧兵,经钦宗召见真宝后,“益聚兵助讨’,即主动出击全军,但终究敌不过女真劲旅的攻略,寺舍遭焚,真宝本人被俘义不降敌,壮烈殉国。这是五台山自唐宋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浩劫,直到金代中后期,清凉寺尚未恢复昔日的辉煌。真宝的“口回’之说,表现了佛徒特有的名节观,一直为后世所传颂,为佛门争得了无上的荣耀。

马明达先生还考出:入金以后,五台僧人似乎仍保持着习武的传统。明释镇澄修《清凉山志》卷三《法冲大师传》记载,金世宗大定三年,有道士萧守真上奏皇帝,请求与和尚比武角力,世宗召五台山和尚法冲入京应战。释道矛盾由来已久,金元两朝屡有辩论活动,萧守真以角力挑战憎徒,显然是他本人精通此道。以此来决定佛道高下,可谓出手不高。结果是还没有比试角力,萧守真便被法冲所折服。为此,世宗专门为法冲在五台山修了一座万岁寺。这说明当时五台山仍保持着尚武的传统和名声,不然天下寺院星布,佛徒如云,为什么偏偏要五台山的僧人出来应战?同书卷六《移刺楚才传》记载:“元世祖将西征,有司奏五台等处僧徒有能咒术武略及有膂力者,为部兵扈从西征。”只是大臣耶律楚材以僧徒若开杀戒必无忠心为由力谏,方才作罢。

马明达先生还提到:南宋赵彦卫《云麓漫抄》卷十二载,建炎、绍兴年间,湖北随州大洪山的僧徒也曾奋起抗击金军的南侵。随州陷落后,众僧徒在山中自保,有带甲僧千数”。而赵彦卫说,大洪山佛寺的开基者乃是唐代来自五台山的一位僧人,这等于告诉我们,大洪山僧人的抗金活动是来源于五台山的,亦可见五台僧人的尚武传统并不始于宋,至少从唐代就已有端倪。

马明达先生五台山僧习武始于唐代的的推断是否正确呢?

我偶然翻阔日本古典小说《平家物语》

《平家物语》因所述多为史实,一直被誉为“杰出的历史小说,灿烂的传记文学”,它记述了日本镰仓时代两大武士集团源氏和平氏争夺权力、互相攻杀的兴衰始末当时日本的佛教寺庙,也分别依附两大集团的这段历史。我在书中看到这样的叙述:圆城寺在即将受到攻击时致牒兴福寺,请求支援。牒书中提到:“古时,唐朝会昌天子曾举军兵,图灭佛法,清凉山僧众与之交战,奋力防御”等,勉励兴福寺与之共同抵御攻击。

清凉山即五台山。《平家物语》所述的背景,显然即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唐武宗因为一者笃信道教,二者担心国家税收减少,下令毁寺四千六百余,僧尼归俗二十六万五百的事件。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唐武宗“会昌灭佛”。但《平家物语》终究是小说,其所述是否有信史根据呢?

查《新唐书》关于“会昌灭佛”有记载说:当时有很多僧人多逃到了幽州,唐王朝丞相李德裕召见了幽州刺史节度使张仲武的使者,让使者转达他的警告。张仲武害怕了,于是授子居庸关的守关官吏一把刀,命之“僧敢入者斩!”但《新唐书》没有具体说“僧”到底是何方之僧。

又查《资治通鉴》载会昌五年唐武宗灭佛有云“五台僧多亡逃幽州。李德裕召进奏官谓曰:‘汝趣白本使,五台僧为将必不如幽州将,为卒必不如幽州卒,何为虚取容纳之名,染于人口。……张仲武乃封二刀付居庸关曰:’有游僧入境则斩之。””

《平家物语》云清凉山僧众与唐军交战应有所据。敢兴兵与大唐正规军开仗,五台山和尚恐怕要有相当的军事与武功实力才行。分析《资治通鉴》所载则可看出幽州节度使张仲武显然已有收容五台山僧的打算。而且肯定是看中了五台山僧善武、并可为兵将这一点。丞相李德裕指出五台山僧为兵将不及幽州将卒的话,其实恰恰证明了五台山僧确有尚武的传统与名声。张仲武可能权衡利害后觉得还是不要惹中央好,才拒绝五台山僧入境。

马明达先生的推断果然不谬。

一直到明代,五台僧仍然以武闻名。《蠡勺编》便提到:僧兵“向推少林寺“次则伏牛”,“又次为五台”。这时五台山的武名,却已经排在了少林寺和伏牛山的后面。再往后,则更由少林寺独享其名了。

值得一提的是:少林寺僧是以少林棍闻名,而《蠡勺编》说,五台山僧是以杨家枪闻名。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