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与太极拳的意和气

胡方毅

大成拳又称意拳,它以功成神速,实用性强,训练方法独特著称,在短短四、五十年内波及全国、蜚声海外。太极拳则是目前全国及国外普及面积最广、最爱欢迎的拳种之一。它的历史悠久,在民间扎根甚深,且历代闻名的太极拳技击家,更是数不胜数。笔者揉合自己学习大成拳和太极拳的体会和认识,就两拳对“意”和“气”作一比较,并探索其差异和雷同之理,试图能一窥拳道真谛。

从总体来看,大成拳高度强调“意”的作用,即意的“矛盾对立统一”。它认为,“技击之道,当以气势争先,而气势又以精神主宰,神疲则气馁,神旺则气足。气足则勇、气馁则怯。敌我双方势均力敌,神疲气馁者必败,神旺气足者必胜”;又,敌我交战,非几手花俏的“绝招”或“盖世神功“所能奏效,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还是利用自身的本能反应和直觉,且两者都与精神有相当关系。所以,技击之道,非从精神入手不是正途。大成拳认为,原始人本有极强的技击本能,只是由于不断社会化,精神受到束缚,且所处环境渐趋安金,这种原始技击本能,才逐渐退化。若用“意”加以有素的诱导训练,解除这些束缚,使精神彻底解放,就可以恢复原始技击本能,达到“一触即发”、“有感皆应”、“神在手前、意透敌背,如网天罗,无物能逃”的境界。大成拳还认为“(气)非运气之气,而是指呼吸。大成拳的呼吸与动作无关,而要求顺其自然,呼吸的快慢,深浅、粗细等全不必介意”(王选杰)、“应以意、气、力三字用,或气力并称,极重气字,用所养气之理在于不为害,其法至简至易,本乎自然”(《大成拳论》)。鉴于以上的看法和主张,大成拳的技击训练,完全抛开了真气,经络、穴道,而直接从精神训练这条途径入手。

“意”在太极拳中,自始至终都占主导地位,与大成拳不同的是,它的涵义不只是意的“矛盾对立统一”,而还有一个转变过程。笔者认为,在修炼太极拳的两个不同时期,“意”有着不同的涵义和作用。在初级层次和中级层次,“意”乃意念之意,它的作用是控制体内真气的运行,聚散,从而获取掤、履,挤、按、採、例、肘、靠等各种内劲;到高级层次时,“意”即从意念,逐渐转变为意的“矛盾对立统一”,它的作用,是使人对由真气运行而在体外形成的气场,产生一种直感,并通过皮肢与气场的摩擦,获取自身对外界刺激的本能感受和反应能力。可见,太极拳的技击训练,是逐渐从“气”过渡到精神的。太极拳对“气”应有两个涵义:一是呼吸,二是真气,两者虽概念不同,但关系极其密切。《张氏类经《云:“人之呼吸,通天地之精气,以为吾身之真气。故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这句话道破了呼吸与真气的关系。是以,科学地训练呼吸,无疑有很大意义。不过,训练呼吸,最终还是为真气服务。真气是太极拳达到技击目的的主要手段之一,它服从意念的控制,在体内运行、聚散,不断壮大,并可以通过某些渠道(比如肌肉)释放能量(比如机械能)。笔者认为,太极拳修炼层次到了两个时期交界处时,由于修炼者自身对外界刺激日趋敏感,真气和意念的概念逐渐模湖,太极拳训练必定会向意的“矛盾对立统一”,即精神训练过渡。

从养生这个角度分析,大成拳的养生独立成一个体系,它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功法,虽与技击有一定联系,但两者之间仍存在明显的痕迹。而太极拳则不与之相同,它的养生与技击如水乳交融,天衣无缝,且养技互用,不分你我。祖国医学认为,人之所以患病,其原因不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及“不内外因”(即饮食、房事,跌仆、金刃所伤)。后者姑且不论,前者与次者可谓患病之主要原因。对此,大成拳主张以“神”的调养来防治疾病。它认为,经络内与脏腑相连,外与肢节皮肉相关,而“七情”的波动,不仅直接影响内脏,且会沿经络而影响全身各器官、组织,使体内气机虚弱紊乱,六淫邪气才有机会侵入。是以,只要控制了“七情”的波动,便治住了病源,疾病便会不药而愈。太极拳则主张以强大充足的真气冲击病灶,打通经穴,直接驱散内脏及经络中的邪气。它认为“邪之所奏,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要体内经络和内脏真气强盛,就能调顺紊乱的气机,防止六淫外邪侵入。

笔者认为,大成拳与太极拳的最大差异,便在“意”与“气”两字上。它们各自的训练方法,大都是围绕自己对这两字的看法和主张而创。但不管是大成拳、太极拳,还是其它任何拳种,它的训练方法,最终还是要为意的“矛盾对立统一”服务,只不过走的路径,或正或歧,或远或近罢了。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