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圣手李香远的惊人武技(一)

李长源

昔年我从苏州大学教授吴兆基老先生习练桩步开合气功太极拳。吴老师为清末著名太极名家李香远的高足。闲暇之余,时常讲述师祖香远先生生前精纯的内功和神化莫测的太极技击功夫。令我听得津津入迷,陡增了我对太极拳这门璀灿的祖国文化遗产的珍爱和练功的信念。

先师祖香远先生谢世久矣,当年其赫赫武功,卓卓英名,随着岁月流逝,世代更替,久已湮没不彰,为追怀武林先贤名家,启示后学,继承和发扬我国太极拳术真谛,笔者欣然著文,昭述李香远先生轶事于后,以飨同道。

李香远先生,河北邢台人,武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清末在北方享有“太极圣手”之誉,与当时北京素负内家拳圣的孙禄堂齐名。有“二圣”之说。香远先生之拳术早年得传于河北永年太极名家郝为真,后又邂逅于杨家太极名师杨班侯。他观看了班侯操演的太极拳,颇有启发,后来揣摩研究,造诣颇深,晚年技臻化境。先生幼年熟读诗书,少年即中文举,恂恂然有儒者之风,然体格精瘦,其貌不扬。若仔细端顾其人神态,双目寒光四射,便见他的内功已老到火侯,非比寻常。他年过三十已名杨桑梓。相传,当时邢台乡里有位武举人,精少林拳棒,且力大无穷,可单臂抄起一具200余斤重的石墩,向上抛起,以另一臂承接,再抛起,复以前一臂接住,如是两臂更番不断抛接,两手且抛两足且行,可走完一条足有五六十米长的街巷,其力量如此,令人咋舌。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同乡既然又出了位颇负盛名的太极拳家李香远。生性好胜的武举人焉肯彼此相安无事。心中常揣着要与他一决雌雄的夙愿。曾致书柬数封,邀约香远先生在村口麦场比武。香远总是谦让,不肯赴约,武举人不欲就以罢休,一天带了几位徒弟踵门请角,尽管李香远仍敬谢不敏,推辞再三,武举人性起,出手便打。其拳势咄咄逼人,李香远心中本也存着戒备。待其出击,便施展开轻巧绝伦的身步,忽左忽右,闪展腾挪,飘忽无踪、使其凶猛的招数、尽皆落空。武举人打得猴急,不禁气冲牛斗;而李香远神定气闲,抱元守一,沉着应战,待其招法渐乱,突出奇掌,掌势夹带着劲风,疾如闪电般地朝他发出,正中其胸。武举人受击后朝后跌去,竟倒在李家炕上,哗啦一声,炕随之也被震塌。武举人爬起后,羞愧满面,带领众徒悻悻而去。据说此人栽此跟头,从此便隐姓埋名,不再炫耀武功。而李香远战败武举人一事遂轰动乡里,名声大噪。

1928年夏季,李香远先生应当时在东吴大学任教的弟子董英杰的邀请,来苏州观光游览,一到苏州,便深受各门派武师之敬仰和推崇。当时苏州地区梨园京班一位武生得知北方来了位太极圣手李香远,功夫十分了得的传闻后,心中大不服气。此人历来小觑太极拳术,认为这是“书生拳术”平淡无奇,在技击上不能致用。很想煞一下香远先生的威名,借以拾高自己的声望。他在打听到香远暂寓处所后,便也登门上访。见到香远后,直率地说:“顷闻先生大名、欲领教一下你的太极功夫”。李香远得知他的来意,说道:“四海之内皆朋友,你我门派虽异,然均属武门同道。若论武艺乃健身强国之术,岂是好勇斗狠之用,何须技艺见长,彼此交以道谊,互相切磋可也”。但武生却是个心高气傲之人。对于李香远的话竟无动于衷、执意要和他进行一次较量,并以所谓如李香远不肯比武、应向苏州武林公开宣败,还得马上离开苏州,从此不再来这里的条件相要挟。李香远实出无奈,真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只好答应武生比武的要求。于是双方约定于某日清晨,在一个较大的场园中会试(当时苏州城内荒场废园甚多,这里原先也是一处四周用竹篱笆围拢的荒园,是现在的市体育馆前址)。

一个戏子武生要与一位有名望的太极拳家在这里比武,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便引起了当地一些民间拳师、江湖艺人和部分市民的关注。比武的这天清晨,晨曦刚露出东方的地平线,前来观看这场精彩斗打的人已陆续到场。比武的时间已临,武生和香远两人差不多同时在场外相遇,彼此见礼后,武生仗着自己练就的一身京班拿手技艺,盛气凌人地先给李香远一个下马威,在原地腾跳而起,一个筋头,身子凌空翻过篱笆落到场内,两足轻轻着地,悄无声息,足见功夫不浅,场内外观众俱为之喝采。而李香远对此并不介意,面含微笑,悠然踱步从门而人,仅此一举,香远先生似乎已占下风。这时场内观者如堵。两人穿过人群先后进入场子中央。人们的目光顿时注视到这两人身上。一位是身着短衣紧身练功服气宇轩昂的年轻武生,一位竟是长衫文生打扮、身材干瘦的六旬老者,这两人无论从气度还是外貌上来看也委实使人觉得迥然相异。这场比武,谁都认为,干瘦老者难操胜券。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