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曾名大成拳的由来—兼谈社会上某些误传(一)

施道儒

今年《武林》总第102期刊登了石师芗先生题为“名扬中外的意拳宗师王芗斋”的文章,介绍了王老先生的生平大事,然限于篇幅,石先生未能尽意。我愿就意拳于四十年代曾名大成拳及澄清社会上某些误传作如下补充。

王芗斋先生自幼受郭云深老先生教导,在站桩中体会到“意”的重要性,故能独得郭老真髓。为寻求拳学真谛,于1918年至1926年间遍游大江南北,访名拳家切磋交流·在这八年中,王老逐步认识到各家拳理中之真伪,逐渐形成以“意”为中心的拳学

理论。随于1926年倡“意拳”于京、津。名之以“意”,以示拳学真谛之所在。意拳主要由站桩、试力、试声、走步、发力、推手、散手等七种训练组成,无套路与招法,已不同于形意拳。1928年王老赴沪授意拳七年,其间对拳学理论不断提高认识,对“意”的理解,升华到“矛盾的对立统一”之哲学领域中。王老后来在著作中有“……是以吾又感天地间之一切学术,无一不成矛盾,同时亦感无一不是圆融,然而须得打破圆融统一矛盾,始能融会贯通”等等名言。为验证此哲理,随于1935年带卜恩富、张恩桐、韩樵等弟子返回河北老家,专心研究以此哲理指导“意”的拳理、拳功。结果,在训练这几位弟子中,证实了其正确性,弟子们提高极快,两年内已达上乘功夫。

1937年王老应北平名宿张玉衡、齐振林二老之请赴北平定居传授意拳。分“技击”、“养生”两班。技击班前后吸收了姚宗勋、窦世明、杨德茂、李永忠、杨绍庚等等一大批弟子。张、齐二老也参加站桩养生,三年后均感神明体健,又见王老以哲理指导“意”的拳理、拳功,训练弟子收效极佳,有些弟子已能屡胜中外名拳师。张老认为王老之拳学已达到高峰,可谓之大成。遂于1940年6月中旬,提议赠王老之意拳名为“大成拳”。齐老附议。王老立即辞谢,因大成二字不合王老本意。王老认识到一切学术都是发展的,永无止境,岂有大成之理?辞谢之另一原因,是大成二字容易联想到“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使人误解为自比孔圣人以欺古盗名。但张玉衡先生并未接受王老的辞谢,在报端评论王老拳学高超,可谓之大成拳。于是此名由此传开。王老恐人误会,赶紧于月末即:1940年6月28日(夏历庚辰年五月廿三日)在北京《实报》以答记者问的形式谈“拳学要义”。在第一个问答中,就解释自己并非创大成拳,而是友人们的期望。现将有关原文摘录如下:

“记者问:…

王答:承一般友好以大成拳之代表者相期许,真使我羞愧交集日前张玉衡先生于报章先后评述,惟恐各界人士不明内容,致生误会,故亟愿将本人真意掬诚奉告…绝非倩人嘘誉以图欺世盗名者比也。”

后来王老在“自志”中,也有一段说明大成二字的由来,非自己要创。现摘录如下:“…而友人多试之甜蜜习之愉快,因金以大成二字名吾拳,欲却之而无从也,随听之而已。…。”可证,意拳是王老本意,大成拳是随俗之举。这就是意拳在四十年代曾称为大成拳的由来。

第二年(1941年),王老对其第二代技击弟子,凡成就达上乘者,均赐给名字,共六人。其中对姚宗勋特别器重,赐名“继芗”并指定为王老衣钵继承人。从此王老就将技击交班给姚宗勋传授,不再亲自授技击了。凡再来学技击者,王老都指示到北京跨车胡同14号,由姚宗勋传授。后来姚宗勋也分派一部分人给其他第二代技击弟子传授。逐步形成第三代技击弟子。而王老则专心于著作及着重研究、传授以“站桩”来健身及防治慢性病,只偶尔指点第二代及第三代技击弟子。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