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心意六合拳开山祖师马学礼

孙友恒

马学礼,回族人,原居洛阳汇河马坡村,后迁居北窑村,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家境贫穷,从小以放羊为生,性格刚毅,为人侠义豪爽,练武更有天赋奇才。

马学礼放羊经常歇脚汇河中游“十方院”,13岁时得一隐士传授心意六合拳,他坚韧不拔、刻苦练功,无论寒冬酷暑、风沙雨雪,苦练不止,得到师父精心口传身教七年有余。马学礼除精通心意六合拳外,并得师传授“孙子兵法十三篇”等兵策战术及外科正骨医术、跌打损伤治疗法等。艺成后他师父郑重嘱附:“无论何时何地不得把为师名姓告诉世人,各种功法苦练十年,春去夏来可前去嵩山少林寺试功,以少林门规打出山门,日后在洛阳立起心意拳门户,代代传授,切遵切记!!”马学礼件件应允,恭恭敬敬向师父行了离别大礼。

年复一年,四季苦练,十年后马学礼功夫已是炉火纯青,立夏之日马学礼鸡鸣即起,精神百倍前往少林寺,其时年方三十岁。

河南嵩山少林寺,乃我国武术圣地,凡俗家弟子入门学艺,功成返乡归俗,必按少林寺门规,以真实本领连破儿道阵法,打出山门方为正门弟子,始可开山授徒。

马学礼一路风尘仆仆,行至少林寺天色近晚,山门已闭,遂施展轻功跃上一棵大树,隐身了望,突然被一练功武僧发现,大喝:“不要放走偷拳人!”马学礼索性跳下树来,应声道:“走了不是好汉!特来宝寺领教。”老方丈闻喧闹声同众武僧来到前院,马学礼当即施礼向方丈说明来意,老方丈定睛细看来人:高高的个头,偏瘦的身材,矫健敏捷,装束朴素,全身紧凑赛如龙甲,眉宇间充满英气,两眼敏锐,稳重知礼,好一副英雄气派!稍加思索后平声下令:大开山门,如法布阵,来人如能打出即可放行,双方均不可随意伤害。

众武僧遵命布下几道阵法,马学礼反复细心观察后,抖擞精神,施展所练真功夫,连连破阵,以罕见的本领打出山门。出山门,正待回首向方丈谢恩告辞,老方丈已追到寺外高声问:“英雄!仙乡何处?请留大名。”马学礼连忙抱拳,和语相答:“弟子马学礼,家住洛阳东关外马坡村,多谢方丈海涵,不伤之恩,永世不忘!”方丈听后若有所忆,面带微笑说:“吾与你师交情极深,他早已言明,你必前来试功,十年苦功今日已见分晓,望你继续努力。”马学礼诚恳拜谢方丈明示,夜返洛阳。

马学礼打出少林寺消息传遍江湖,武林称颂他为:“神拳马学礼”。后来,河南各大商行争相聘请他前去保镖,为谋生计,约干保镖生涯近十年,从未出过差错。河南知府得知马学礼武功高超,邀请前去任府衙都头,任职多年,多行侠义之举,洛阳百姓有口皆碑。某年,少林寺年久失修,朝廷拨下银款,下旨河南府修建,知府任命马学礼为总监工,统掌财资大权,修复少林寺。马学礼受任后,官场一些人说:“这次可以发财了。”马学礼闻此话于以痛斥:“我虽家贫,但从不以金银为贵,朝廷财物,马某决不取分毫,纯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修寺过程中,马学礼尽职尽责,合理利用钱财,完善峻工,落得两袖清风。少林寺众僧闻知他刚正清廉,异常感动,依照回族习俗在寺外西面建了座石碑,上雕马学礼画像,头戴回族号帽,民间武士模样,铭其修寺功德(可惜此碑被军阀石友三焚少林寺时损毁,但此碑给洛阳的回族群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马学礼修建少林寺廉洁奉公,深得人们称颂,河南知府也不得不为之赞叹,为示赏赐,知府着令地方官拆除了他原住的破窑房,为其建了几周新瓦房,瓦房至今旧迹尚存。

乾隆二十五年,朝廷上下混浊不清、正邪难辩,马学礼借口老母年迈多病,辞差归家。以后,遵师嘱在洛阳传授心意六合拳。马学礼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众穆民推崇他在清真寺办起了武学,传授心意拳,诵读“古兰经”,学习文化等。所以,在洛阳心意拳又称呼“教门拳。”广泛传播于洛阳东关、马坡、塔湾、北窑回族民众中。马学礼将心意拳的各种功法升华到最精湛阶段,晚年;编成了心意拳拳谱,命名为“圣行心意六合拳”并严格规定了祖训戒律:非吾门清真弟子,宁可失传、也不乱传!

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马学礼善终,享年七十六岁,一生主要传徒有:马兴、张志诚、马三元等。河南各地心意拳流传至今,与马学礼有着极深的渊源。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