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太极拳呼救(一)

张卓星

现在练太极拳的,绝大多数是中老年人,青少年很少。有心人还会发现,他(她)们练的多是太极操,不是太极拳。所谓太极操,就是舍弃了技击内容的太极拳,或者说是太极招式的体操,它与广播操、健身舞一类的运动健身手段虽然风格各异,但性质上则并无二致。太极操的练法,不可能练出太极技击功夫来,再从健身效益来说,也是大大地打了折扣的。那么,为什么人们把太极拳练成太极操呢?当然不是出于自愿,而是由于他们对太极拳缺乏认识所致。缺乏认识,就找不到正确的练功门径,这种情况,首先是与师资水平关系最大。

太极拳是武术,它的灵魂是技击。其经典文献(拳经)王宗岳所著的《太极拳论》、《打手歌》,是专门论述和指导技击的,追溯上去,陈王廷留下来的《拳经总歌》一首,一共二十二句,句句都是讲技击的,可见离开了技击,太极拳便不成其为太极拳了。只因它的拳理独特、深奥、不易理解、加之动作柔软、缓慢,表面上给人以软弱的感觉,所以它能否用于技击,历来受人怀疑。这个怀疑,曾在清朝、民国时期被各式太极高手南争北斗的战绩所冰释,太极拳遂发展成为中华武林中的显赫大派。继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它的发展曾一度停滞,追至新中国成立后,有功夫的太极拳家为数不多了,同时,又因种种缘故,他们有的改从他业(在旧社会,练拳有成就者多以教拳为职业)了,其余的又只肯教人以套路动作,不愿传授技击功夫(因技击曾被视为禁区)。当时为了推广的需要,大量的青年辅导员是现学现教的,他们对拳理的认识很不够,更谈不上有功夫,他们从短期培训中学来的是太极操,教的当然也是太极操,虽然也有少数颇负盛名的老拳师出教,可惜他们多是从别的拳种改行而来的,他们也和青年辅导员们一样,临时学会几个套路应付推广而已,他们有一定的功夫,却不是太极功夫,对于太极拳理,他们并不比那些青年辅导员懂得多,笔者亲自听到过几位这类拳师对他的学生说:“太极拳是健身的拳,适宜中老年及体弱者锻炼,青年人想学推手竞技,需要兼练摔跤,若要散打,必须改练拳击。”可见在他们的心目中,太极拳已不是武术,而是不折不扣的健身操。试问这等水平,怎能教好太极拳?相反的,由于他们有一定的权威性,所以他们的错误言论所产生的副作用也更甚。

经常举办以套路表演形式出现的武术比赛,对于促进拳艺水平无疑是有益的,在这方面,各级体委、武协做了不少工作,但可惜评分依据,过分强调动作外形规范化的分值,而对贯彻行功要领(如杨式拳有十大要领,其他各式还有其特殊要领)的完全与否及其质量的高低,则缺乏评价。这种评比,实际上不是比武术,而是比体操,获奖者,能说是武功的优胜吗?这种比赛,还会给人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动作便是一切,以花拳绣腿为拳艺高。现在人们练拳,多在动作规范化、高难度上下功夫,并以会的套路多为满足,至于动作是否符合武功要求,便置之脑后,这种舍本逐末的练法,不能说与赛体操的导向无关。其实,历来名家练拳,强调的是神似,讲求内外相合,一切行功要领都要落实到动作上,从而意气神形协调一致,至于动作的外形,并不强求所谓规范化。杨少侯,杨澄甫是亲兄弟,其拳艺同出一源,但拳架的外形并不完全一样,然而两人都练出了不凡的技击功夫:陈、杨、吴、武、孙等式拳架的外形差异很大,但它们都把传统的行功原则继承了下来,因此各式代有高手出现,后人把他们奉为规范来学。由此可见,重要的是神似,不是形似,神似自然入规范,体操化的形似,不能称规范。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