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心致志撰拳书(二)

口授身传的武术套路,动作相同叫法不一的比比皆是。譬如,关于戳脚”,扬州一带就有“初交”、“蹉跤”、“甩发”等多种称呼。仇志刚一一研究词义,征求诸多拳师意见,最后将这些称谓统一起来。搜集的资料越来越多,堆满了书柜、床头,仇志刚便开始“闭门著书”。

大凡著书之人总想求得一个安静的环境。可仇志刚安静不了。这里不妨见识一下他住的屋子:那是一间由师院旧礼堂旁边的化妆室而改成的三口之家,面积不足14平方。旧礼堂早变成师院体操房,白天“叮叮咚咚”的声音不绝于耳,晚间刚出生的女儿不时哇哇啼哭,思路一次次被打断了。

拳书的套路动作要配插图,仇志刚只好请人用相机摄下镜头,其中不少是蹿、跳、闪、腾的“飞行动作”,拍摄难度较大。克服了不少困难才获得成功。福建建阳地区体委的阮宝翔同志,为戳脚拳的研究整理做了大量工作。阮宝翔不只是一个支持者,更是一个参与者,他热情协助仇志刚,终于将拳书初稿写成了。

武汉体院温敬铭教授从仇志刚手上接过书稿,非常激动。其时,这位年逾古稀的老教授还在病中,他硬是花了20多天时间,坚持着将21万多字文稿和700多张图片一一审读,提了许多指导性意见。旋即,温教授郑重向出版社推荐,称赞书稿“参考了丰富确切可贵的资料;整理的系统性强,为武术的发掘、整理、继承、发展作出了贡献。”他认为“作者确有武术基础,文理通顺,事业心强,是武术专业中少有之人才。”

《戳脚》又经过作者和编辑多次修改,删繁汰冗充实精要,美工再根据照片精心绘图,才于1983年正式定稿。此书从起笔到完成费时4载,最后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阵痛诞生《西凉掌》

仇志刚一“练”而不可收,“踢”完《戳脚》便“劈”起《西凉掌》。西凉掌是北派少林拳种之一,以掌命名系指该拳种多上肢动作,以掌法为主。田永庚先生也是西凉掌高手,他演练的套路,身法多变,刚柔相济,从头至尾拍击“108响”,此起彼伏气势磅礴,在武林中独树一帜。

仇志刚深得田先生真传,自己练该拳数年又有写书经验,按说整理《西凉掌》本是顺事一桩。然而顺事不顺了,写《戳脚》引起“戳脚”—一武术界的某些人士提出疑问:《戳脚》一书田先生早写成了,仇志刚送去出版一下就窃为己有。真是岂有此理?!…

怎么回事?仇志刚一时弄得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渐渐才搞清原来他在《戳脚》前言里说过这样的话:“1979年先生高寿而终,弥留之际,将其珍藏的《戳脚练拳述要》交托于我…”云云。据此有人便认为:《戳脚》只是《戳脚练拳述要》的翻版,仇志刚沽名钓誉有损武德,一时闹得满城风雨。

其实,《戳脚练拳述要》只是记载了套路的一些动作名称和要求。譬如《戳脚·行拳》的“起势”是这样写的:“上势两足并齐,立正姿势,捧十字手掌。”由诗多上述“拳谱”展开下去,追溯它形成、演变以及发展的历史,探讨各种技法的实战价值,用科学眼光鉴别、纠正诸多谬误,又对套路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把它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如此等等,难度不亚于将铁杆磨成绣花针。

仇志刚费力不讨好遭人非议,迫使他不得不搁下手中的笔。他苦恼极了,身上象是挨了“西凉掌”,头有点昏脑有点胀。

丈夫低落的情绪使得妻子不安起来。唉,她和他婚后的这几年,日子哪谈得上什么安呢。记得蜜月刚刚一周,新郎倌便“甩”下新娘去武汉体院进修了,这一去就是200多天。丈夫每周要上16节课,一人千起两人话;既授武术又教体操。他每天还要在斗室里忙乎到深夜,并坚持黎明即起进行锻炼,月复一月,年夏一年。家里的电视几乎没时间打开欣赏。他不看她也不能看,小屋里开机子会影响写书的。晚间亮着灯,妻子原先怎么也不能入睡,但她白天要干工作要带孩子,还要理顺资料抄写书稿什么的,早累得不可开交,逆境促使她一靠枕头就能进入梦乡了…

眼下,妻子横竖睡不着:“志刚,别再写那倒大霉的书了。我求求你!

是呵,妻子的央求不无道理。可温教授、田先生“要将书写下去的嘱附又始终在耳边回响。仇志刚的脑里乱成了一团麻,怎么也理不出个头绪。

圆就在这时,师院领导站出来讲话了,他们对青年武术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编写拳书给予充分肯定,对找上门反映情况的人作耐心解释,全力支持仇志刚继续把书写下去。并强调:这不是为哪个个人著书。这是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高尚举动,是一项十分有价值,需要付出艰辛劳动的工作!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