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太极拳教学的建议(一)

北京 吴文翰

我国的优秀拳术太极拳已举世闻名,它在医疗保健方面的作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得到中外人士的承认。但作为武术,太极拳在技击方面的实用价值,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从报刊发表的有关文章看,不少武术爱好者对当前举行的推手比赛不尽满意,致使有些人对太极拳在技击上有无实用价值持怀疑态度。尽管这些问题的存在有许多因素,但这一状况应当尽快地设法改变,否则对太极拳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

太极拳在技击方面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本来早已为历史所证明。试想清朝咸、同年间杨露禅这一出身卑微,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挟技纵横,所向披靡,在武术名家林立的北京城开山授徒,被人誉为“杨无敌”。如果太极拳只能健身,不能技击实用,杨露禅又怎能获此崇高荣誉!说明太极拳只要教学训练有方,临阵运用得当,在技击上还是管用的。问题是有相当数量练习太极拳的人“到了用时忘了拳”,因而才使人怀疑起太极举的实用价值。为什么有许多甚至学了多年太极拳的人常临阵败北呢。为了弄清这问题,并找出相应的措施,回顾一下我国武术训练技击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由于技击是在力的基础上。运用技巧斗智斗勇,尽管千变万化,不外乎以刚克刚和以柔克刚两大基本类型。前者讲究硬打硬进,以快制慢,强调先发制人。训练方法大都采用加快动作速度的练习来提高运用速度,用增加体力的训练来提高打击力量。这就是我国许多武术演练时要求快速有力的原因。后者讲究“以柔克刚”,寓攻于守,以静制动,借力使力,后发制人。清代中叶永年人杨露禅推而广之的太极拳术,是这一武术击技体系的代表。其训练方法,强调在意的指导下,训练精神意识的高度集中,通过轻灵圆活、舒展缓慢的演练,达到肢体协调、内外相合、意到形随,发力完整,由至慢到至快、由小力到整力(内劲)的境地。较技则是沾粘连随,随人进退,“从人则活,由己则滞”随机应变,见招破招,引进落空,顺势制人。这一指导思想和训练方法,后经王宗岳、杨露禅、武禹襄、李亦畲等名家总结上升为理论体系后,不仅是太极拳术的演练指针,也影响了其它拳派。

上述两种风格迥然不同的武功和训练方法,都是行之有效,可以说各有千秋,充分地体现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源远流广。但是应当看到,前一种训练方法时间短,收效快,易见实效;后一种训练方法时间长,收效慢,不易见实效,遂使不少青少年喜欢练习窜蹦跳跃、挥拳霍霍有力的长拳,不愿练习象在水中摸鱼似的太极拳。有的虽是自幼学习,由于收效慢,往往半途而废。至于中老年练习太极拳的,多是以健身祛病为主,学习一点推手技术,也只是为了调剂一下口味,增加一点学习兴趣而已,并非真的练习技击。这样自然无法培训出太极高手。

太极拳在运用技巧、技击训练方法上,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太极拳本来有一套极为科学的指导理论和不同阶段的训练方法,但不少拳师为了迎合学者急于求成的心理,放弃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依法严格训练,而是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太极拳为了训练技击创造了运用掤、履、挤、按、采、挒、肘、.靠以及进、退、顾、盼、定十三势组成的推手。它本来是用以训练学者听劲、接劲、借劲、引劲、拿劲、化劲、发劲以及踢、打、摔、拿诸般招法运用的一种练习方法。但后来却过分地强调了推手的作用,把它当做训练太极拳技击的唯一方法。后来为了适应各种阶层人的练习,只强调了“化”和“发”,其它都割爱了。把本来技击性十分强烈的推手,变为“点到为止”的“文明竞技”。在推手练习过程中,不少拳师又过于着重定步推手。定步推手虽有益厅腰腿的练习,却影响了步伐的灵活。在实战中没有灵活的步伐,多种技击招法,要想克敌制胜是不可能的。有不少练习多年太极拳的人和别家武术练习者一交手往往不能适应而导致败北,不能说不与它的训练方法有关。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