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论》校勘注释(一)

孟乃昌

[正文]先在心,后在身。腹松静,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校勘]

(1)正文依陈微明《太极拳术》:

(2)李亦畲手抄本,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王新午《太极拳法实践》,《太极拳运动》,“腹松静均无“静”字;

(3)《太极拳体用全书》、陈炎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气敛”作“气沉”;

(4)抄本别本“刻刻在心”作“刻刻存心”。

[注释]以心行气,以心为令,意到气到,故日“先在心”;心为主帅,身为躯使,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故日“后在身”。腹内松净,气沉丹田(丹田如陈轰说:“如兵马屯处”,“全体之气归宿处”),神安舒而体自静,心神内敛。手足开时,心意与之俱开;合时心意与之俱合,浑然无间,内外相合,则其动犹静也。每动必有意,意由心令,故日:“刻刻在心”。联络一气,无过不及,时刻在心所致也,精神专一所致也。陈轰说:“每着全在心胸,用心太过,失之拘束,不用心失之懈怠,是在有心无心之间。”

[正文]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校勘](1)李亦畲本在“无有不静”后,多“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八字。

[注释]此说动作之完整性。其枢机在腰,一即腰,一即太极,一动就是腰动。腰为第一之主宰,源动腰脊,腰动则无有不动,腰止则全身皆静,虽静犹动。内外相合,上下相随,故能如此。一动则动如江河,一静则静如山岳。是静则俱静,动则俱动也。喻其主帅之威严与号令之施行无阻,如此之心神为健全之心神。

[正文]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校勘](1)杨澄甫本、陈炎林本“敛入”前有“而”字;

(2)李亦畲本“牵动”作“动牵”,“敛入脊骨后,多正文“要静”二字;

(3)王新午引别本“内固”一作“内实”。

[注释]遇敌相搏,进退不定,故牵动往来气不可浮而宜沉。一呼气沉丹田,一吸气贴脊骨。气贴背后,敛之脊骨,亦是气沉。气贴、气敛,是为蓄势,如此方能待机而动,力由脊发。

气整而精神自固,安为舒,逸主静。太极拳不在外面而在内。动作为外,如行云流水;心意在内,而心旷神怡。精神内敛,不外散越,气势腾挪,用意专注,如是神自定,体自安,情自逸。《吴越春秋》载越女论剑:“内实精神,外示安仪。”《东周列国志》改此句为“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论句由来久矣。

[正文]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校勘]各本均同

[注释]出步落腿有如猫行之轻灵、沉着、稳固,其若惕也。太极拳向前跨步,先提起脚跟,然后脚尖离地,离地不要高。落地时,脚跟先着地而后脚掌、脚尖。向后退步,先脚尖,后内脚沿,而后脚掌、脚尖着地。脚跟要抓住地,五趾要抓住地。运劲如抽丝,一喻其绵细而不断,由根到梢,节节贯串;一喻其螺旋,或作缠丝劲。诸家见解不同。陈轰说:“运劲如抽丝”,以及“运劲如缠丝”,“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皆用螺丝缠劲,断不可直来直去,一直则无缠绵曲折之意。无缠绵意,不惟屈伸无势,即与人交手,亦不能随机应变,妙于转旋;转关不灵,在我先觉输入一筹,何以制胜?”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