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陈照奎先生逝世一周年
冯大彪
香港《体育》杂志第二百期曾载有这样一段话:“正因为陈家太极拳在上几代不公开传授,外人不得其门而入,造成好象很神秘,很多人就利用这种神秘钻空子,欺人自欺,幸好先辈沈家桢先生以陈发科先生亲传,及陈发科先生儿子陈照奎先生相助,把陈家太极之部分原理公开,陈家太极之真相始公诸于世,取巧者再难哄骗世人。”
这段话颇有见地。陈发科(1887一1957)是河南温县陈家沟著名拳师、号称“牌位大王”的陈长兴之曾孙,堪称陈氏十七世本门中的代表人物。他于一九二八年应邀到北京传习,演练时刚柔相济,快慢相兼,窜蹦跳跃,松活弹抖,加之功夫纯厚,无与匹敌,故独步一时。自此陈氏太极拳的本来面目才为外间所认识。应该说,陈氏太极拳自其发源地陈家沟一隅累代相传,而一跃带到北京广收门徒传习,陈发科是立了汗马功劳的。但是,时至今天,陈氏太极拳已遍及国内各大城市和农村,我们不应该忘记另一位普及者,那就是他的次子陈照奎先生。
陈照奎先生生于一九二七年。自幼秉承家传,加以其兄陈照旭助父严加管教,所以深得其中奥秘。功夫虽不能与其父相比,但因为有文化,对流传中的荒诞东西,不迷信,不盲从,所以对阐发陈式太极拳理成绩卓著。
一九六一年,陈发科门徒顾留馨任上海体育宫主任期间,曾遍清国内名家,开设各家太极拳训练班,拟请陈氏之教授者,便想到了陈式真传陈照奎先生。当时陈先生正在北京第五建筑公司任职,想到了父亲以大半生时间皆致力于陈氏太极拳的传播,然只限北京,而今又逝,自己有义务继承父业使其普及得更广泛,便欣然辞职应邀前往。约有五年左右的时间,往来于上海、南京,办训练班不下百期,培养学员不下千人。翻开当时的沪宁报纸,经常有赫然大字的登载:著名陈氏太极拳家陈照奎先生太极拳一路、二路表演或推手表演,而且还流传着许多他在表演推手上的神奇般的传说。
这一时期,由于他全力以赴进行教授,而无暇顾及著述,只是零散编印了些陈氏太极拳的特点、练习方法、以及推手时应注意的事项等方面的讲义,这是做为学员练习时参考用的。
一九六三年沈家桢和顾留馨二先生合编《陈氏太极拳》一书,他积极为之校订,又答应为第一略图解中的动作分解图进行拳照,并对第二路图解中,根据动作分解上的需要,除其父陈发科先生已照之外的部分,作了全部补照。
接着,顾留馨先生又编著《太极拳研究》一书,在整个过程中,关于陈式的缠丝劲练法,顾先生也多请益陈照奎先生,他也毫无保留地倾囊以授。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平地而起,他念北京尚有年逾花甲之老母和幼子,便卷铺盖回京,自此生活失去了着落,倍受刺激,大概这就是日后高血压久治不愈且越来书严重的根源。
在北京的陈式太极拳爱好者,久仰其名而苦于无学习的机缘,现在闻讯归来,便蜂拥而至,应再三要求,他才在东便门外的果树林和阜外的月坛小花园开了两个教授场所,后来北城的学员提出两地相距都较远,于是又曾一度在北太平庄开了一个授拳点。在此同时,外地到北京出差者,不管是以前曾学过,还是未学过,凡来学者,从不拒绝,且为了抓紧时间,经常请到家里,牺牲晚上休息教授。
粉碎“四人帮”以后,太极拳之花更加怒放,应故乡陈家沟之邀,每年必回去一趟,教授几月。其侄陈小旺,后来在太原、沈阳皆夺金牌,就是得益于这个时候。不久,郑州、焦作、石家庄以及上海等地的陈氏太极拳爱好者也相继邀请,他都抽出时间轮流前往。为了陈氏太极拳的普及,连续十几年的奔波、劳累、不得休息,最后不幸于一九八一年五月七日因脑溢血在焦作逝世。
焦作的学员不下四五十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当场无不痛哭。当唁电发到各地的时候,各地学生也都举行了追悼会,并表示:最好的悼念就是要把老师教的陈氏太极拳坚持不断地练下去,并学习老师以毕生的精力进行普及的精神!
陈照奎先生逝世整整一周年了。闻讯他在各地的学生正在为他筹划立碑,而且他的姐姐陈豫侠已接到了广州学生损赠的四百元。他另有遗著《陈氏太极拳的体用法》,·据说也在找人整理,拟准备出版。
这些,自然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也表明了后人对他的深切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