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古代金戈

殷华

在现代的武术比赛和观摩表演会上,很少能见到戈了。可在古代,戈却大显身手于战场,名列五兵之首(五兵是:戈、殳、戟、酋予、夷予),成为使用最广的古兵械。

传说中的古代金戈并非纯金制成,而是采用四种金属熔俦的,其中有一定量的锡。《考工记》中的“四分其金而锡居一”,就是指的这种制戈法。用各金熔铸的戈,其硬度很高,绝非纯金纯铜可比。这说明古代冶炼技术已是十分高超的了。据说最有名

的制戈匠是兑,有“兑之戈,和之弓”的说法(和也是古之巧工)。戈的规格也有定准:“秘”(柄身)长六尺六,寸,“援”(刃尖)长八寸、宽二寸,“胡”(刃拐)长四寸。宫廷中使用的则称为“雕戈”,制作精细,金光灿烂,而且上面还雕刻有虫鸟画及文字铭。

在古代,戈的用途是相当广的。首先是战场上,它发挥了刺、斩、挑、剁、点、撩、勾等多种作战功能,成为古战场最主要的兵械之一。在阅兵式上,林立的金戈整齐耀目,给人一种森严壁垒的感觉,很能振奋军威。戈还能为仪仗队锦上添花。《周礼》载,当时国王出巡,礼宾司司长旅贲率仪仗队随行,左八人,右八人,各手持戈盾随王车前行,车停时,十六人舞动金戈,飞转如轮,倒也颇有气派。

在刀剑尚未普及的古代,戈也作自卫武器,随身携带,甚至睡觉也不离身。《晋书·刘琨传》的“枕戈待旦”就是说的这种一级战备状态。据《周礼》载,戈甚至还有驱疫的作用,方相氏为官廷摊晒熊兽毛皮时,帅一百名武士罗布兽皮四周,执戈扬盾。据说这样虫豸不敢近前,可以驱疫。

古代有抓周的习俗。据《万花谷》载,曹彬过周岁时,父母在他坐蓆四周放了百样物件,他左手取一戈,右手取一印,后来成为执掌三军的统帅。当然,周岁时奠定未来志向的说法显然是唯心的,但戈能列于抓周物件中,却可以说明当时已作为兵械的标志,从戎的象征了。我们现在也将戈作为武器与战争的代名词,如挥戈上阵、止息干戈等等。

由于戈在军事上的杰出贡献,诗人、文学家们的赞誉是不胜枚举的。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曾有诗赞日:“金戈森列洗,晴野之寒霜。”宋代抗金民族英雄、著名词人辛弃疾还对戈充满了依恋之情:“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他如徐彦伯的“雪艳宝戈芒”,慕容德的“挥戈与秘月兢色,奋剑与夕火争光”等,那是在古诗词中俯拾皆是的。

只是到了宋元以后,由于战场格击结构的改变,戈的杀敌作用才渐次被其它兵械所替代。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