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六醉(一)

李高中

自从电视连续剧《武松》和电影《少林寺》播映之后,武松的醉拳和少林和尚的醉棍、王仁则的醉剑成了一大热门,不少报刊纷纷介绍。笔者过去曾写过《醉拳和醉剑》的短文,但言犹未尽,现就近年来采访中搜集到的一些材料,再述如下。

武林“六醉”醉拳、醉创、醉刀、醉棍、醉枪和醉拳对打是我国传统武术的宝贵遗产,深受群众的欢迎。周总理生前曾多次观看并主动询问过醉拳的表演情况。但在十年动乱之中,六醉被诬为“封建糟粕”,打入冷宫。金风拂暑,四害既除,六醉又重放光彩。

武林“六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末卫武公刺幽王时就有了模仿酒醉后跌跌冲冲的“醉舞”(见《今壁事类》卷十二)。到了汉代和唐代,醉舞更为流行,古人形象地称为:“醉舞筋骨柔”。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饮中八仙歌》,他把唐开元、天宝间的八位诗人、名士、书法家李白、贺知章、李适之、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称之为“饮中八仙”。《饮中八仙歌》好似一篇醉拳的拳谱,歌中写道:“身花儿,如狂似颠,东扯西牵。”在民间,我国传统的醉仙剑也生动地表现了古代爱国将领面对国破家亡而醉酒舞剑的愤菠激越之情。近代,我国武坛上相继出现了多种醉拳、醉创的套路。

醉拳一前倾后倒,虚实分明

醉拳是象形拳的一种,特点在于“醉”,但不是真醉,而是假醉、佯醉,以“醉”来迷惑对方,做到“醉”中有拳,拳中有“醉”。我国上海的武术家邵善康就是一位著名的醉拳好手,他淋滴尽致地再现了酒后的醉形、醉态,神传意发,清新悦目,多次在全国获过奖。不少武坛新秀都向他学习、请教过醉拳。在年青的醉拳好手中,山东于承惠、四川李殿方就是其中的两位。他们都能在学习、继承的基础上,力图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醉拳的风格,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醉型、醉态为主的套路,如太白醉酒,醉八仙等。太白醉酒表现诗人李白开怀畅饮的气魄;醉八仙则根据民间传说中的道家八仙的个性,维妙维肖地表现了各自的醉形、醉态。如:手捧大缸,暴饮美酒的汉钟离;反骑毛驴,向后醉步的张果老,怀抱酒杯,左右旋转的吕洞宾,单脚支撑,侧醉惊人的铁拐李,虚步干杯,仰身小饮的何仙姑;前颠后仰,跌跌冲冲的曹国舅,步醉意醒,佯醉诱敌的蓝采和,反杯痛饮,烂醉如泥的韩湘子等。第二种类型是以攻防技巧为主的套路,如武松醉酒,鲁智深醉打镇关西等,套路中摔跌动作较突出。第三种类型是醉态与技巧并重的套路。

尽管醉拳表面上跌跌冲冲,但并不是临场随意表演,它有着严格的动作组合和技击要求。总的要求是:上醉下不醉,即上体要飘,下体要稳。这就必须有良好的胯、腿力量。胯活腰才活,腿劲强才能表现出醉中出击的力量。醉拳腿法常连续不断,如类似旋风脚的里合腿,外摆腿再接里合腿,三腿法一气阿成,再如连环鸳鸯腿,左蹬右瑞,十分有力。醉拳常用的腿法多为勾、挂、盘、剪、提、弹、缠。步法有向前醉步,向后醉步。向左右侧醉步等。手法多为点、盖、劈、刁、摘、拿、采、扣。身法多为挨撞、肘靠,以短打、靠身打为多,体现了醉拳以柔克刚的特色。如:对方右拳冲来,醉者把重心放于右脚,身子左后旋,表现出强烈的醉态,然后右手执“杯”,格住对方来拳,化开来劲,再猛烈用肘关节靠打,转守为攻,以柔克刚。

醉拳中的跌扑滚翻动作有:鹂子翻身、鸟龙绞柱、拔浪子、扑虎、抢背等。主要跌法有硬跌、化险跌两种。硬跌中有:摔剪、跌脊、裁碑等硬动作,裁碑即身体象石碑一样直挺挺地向前倾跌,屈肘两掌着地,臂部不能凸起。一般踢法有:脚外侧用力的“铲”,脚掌用力的“踹”,脚跟用力的“蹬”,脚尖用力的“踢”,脚掌用力由上向下的“踩”等。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