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轻功的动力学原理

陈辉斌

近观一些武林小说和武林传奇,其中有不少有关轻功的描写, 写得神乎其神,动不动就是“三 丈多高,二丈开外,”甚至连十几岁的少年也能“高来高去”,“来无踪,去无影“,也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是小说和传奇,可以艺术加工,写得顺手,奇又奇点,何罪之有?殊不知,这样的描写不科学的,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影响。为啥?因为越写的离奇,青少年越爱看,再加上某些电影,特别是一些电视录像的直观显示,使他们叹为观止,终日想入非非,想方设法地找这类书报看,得到就爱不释手,恨不得一气看完,这样就妨碍了正常的学习。特别是—些学生,上课偷偷看,晚上看到深夜,第二天上课再来打瞌睡,或是无精打采,对同学们的学习影响不少,所以,我们的文学工作者在写这类作品时,应该科学一点,少写一些离奇甚至荒诞的东西。

谈轻功的动力学原理

那么,人是不是能够一跃就能“三丈多高,二丈开外”呢?现在我们不妨用初等的动力学知识来粗略地分析二下这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人要跳得高,首先是身体迅速下蹲,脚压地面,使人体受到一个向上的弹力,随即直身弹离地面。根据动力学的知识,人要离开地面向上运动,必须具有某一初速度。初速度越大,离开地面的高度就越高。这个初速度的大小与人受到的向上的弹力大小有关。

人下蹲到极点时将获得某一向下的平均速度Vo,设人的重心下移的距离为厶,所用时间为厶1则有:

出于地球质量比人的质量大得不可比拟,所以人将以大小等于Vo的速率向上弹回(就象小球碰到墙会弹回一样,但是,双脚并没有马上脱离地面,而是双脚继续绷直获得更大的向上的速率V0,根据功能原理有:

人获得速率Vo‘后将以VO’为初速度弹离地面,其上升高度为(不考虑空气阻力):

将( 1),(2)式代入(3)式整理后可得:

上式中f、G、  g分别为人受到的向上的平均弹力、人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

谈轻功的动力学原理

由此看出,要使跳得高;就要尽量增大弹力F和重心下移距离厶S和尽量缩小下蹲时间厶t,一般来说人重心下移的距离和下蹲的时间是有限的,是由人的控制能力决定的,不能象我们想象的那样增,大和缩小。对于一个人来说,厶S和At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定的,即使通过专项训练,其变化也不大,对高度的增加贡献不大。这样,我们只有通过提高肌肉收缩能力的锻炼增大弹力F来增大高度;而脚部肌肉的发达过程对弹跳力的大小起决定作用,所以,锻炼腿部肌肉就成了我们增加高度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计算一下:假设运动员的体重为70公斤,在跳跃过程中重心下移距离为1尺,下蹲时间.为1秒,代入(  3)式就可以算得:f=572公斤,通过(3)式计算:  跳过2米需455公斤的蹬力(有人实际测定过:越过2米以上高的运动员,其蹬地力量·确实需要400—455公斤),跳过1丈就需700公斤,2丈就需1470公斤,三丈就需21 00公斤,此数吓人矣!谁人能达到这“炉火纯青”的境界?

因此,我们在宣传武术时,要多讲点科学,少弄点玄虚,以致不使青少年误入歧途,造成不良后果。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