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原始村落”之谜

于田县是汉代杆弥国所在地,古代丝绸之路要冲。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归途经昆仑山北麓到此。从于田县越过克里雅河,就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深处的所谓“原始村落”大河沿村。这一神秘所在,早就在外界有种种传闻。据说大沙漠中有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落,那里是个“世外桃源”,村民过着刀耕火种兼狩猎的生活。还有人说那里湖波荡漾,鸟兽成群,居民以捕鱼为生。人人都是宽衣广袖,走路翩翩起舞,张口以唱代说,个个丰衣足食,怡然自得⋯⋯这个村子叫达里亚博依村,汉语是大河沿村。“原始村落”的人们究竟处于怎样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呢?这对每个知道它的人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从于田县沿克里雅河往北走,在塔克拉玛干深处茂密的胡杨林带,居住着一百六十多户七百多名维吾尔族人。这个村庄属于田县加依乡管辖,距于田县城三百多公里,沿途沙丘起伏,人迹罕至。居民的粮食和日用品全靠骆驼、毛驴运输。骆驼从县城到大河沿村要走八天,若要去最边远的人家,还要走四百多公里曲曲折折的沙丘路。这里的居民居住十分分散,只有村委会附近有几户相隔一二公里的人家,大多数人家相距五六十公里。他们是具有独特方言和生活习惯的克里雅人,很少与外界联系。

沿着克里雅河东岸大道,向下游走到一百三十五公里的地方,已经没有路了。在岸边郁郁葱葱的胡杨林中,有一建筑群落,是艾沙克玛札。到了克里雅河下游末端,沿着洪水漫溢过的新旧河床,就到了克里雅人生活的一望无际的胡杨树林带。由于生存环境和物质条件的限制,一二百年来这里的人们始终保持着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1896年1月,斯文·赫定曾闯进这个人迹罕至的大河沿村。斯文·赫定沿着古木参天的河岸,一直走到克里雅河的尽头,发现这里不仅有成群的野骆驼在奔跑,而且也是大批野猪的乐园。据说当时有一百五十八名牧人在这里放牧,根据斯文·赫定的观察,这些人“各自都不相往来,政府的权力也达不到他们。他们生活在一个和外界不相通的沙漠小岛上,成为半野人”。

在1959年政府派人找到他们之前,这里还过着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式生活。这个村以克里雅河床为界,分为卡鲁克和加依两个部落,世代以牧猎为生,不谙稼穑,甚至于不知五谷为何物,没吃过瓜果蔬菜和糖果。

如今,汽车已出现在密林深处,半导体收音机响亮的声音传遍这古老的村落。他们仍过着俭朴好客的生活,无论谁从远方或近处来,他们都以家中仅有的食物待客。这里的人们以食羊肉和面饼为主,面饼大得出奇,如锅盖一般,有的甚至有十至二十公斤重。这种面饼用麦面或包谷面做成,不用发酵,埋在木炭火中烤熟,然后拍去上面的灰尘即可食用了。吃羊肉,或用木炭火烤全羊,或用红柳枝为扦烤羊肉串,风味独特。他们除洪水季节能喝到河里的甜水外,人畜饮用的都是咸苦的渗坑水。大河沿人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以圆木排列成墙,上盖房顶,形似木笼。一般人家都有这么两三处大木笼房子,很少有院墙。这里没有偷盗凶杀之类的犯罪,生活清贫却很安然。政府曾希望他们迁到农村去,他们不乐意,他们习惯于在大森林和大沙漠中过无拘无束的生活。这里的居民并不是老死不相往来,而是以串亲访友为最大乐趣。每个星期的主玛日,人们便从睡梦中爬起来,从各个角落集中到铁里木这个居民较多的地方。

这里有清真寺,有代销店,现在又有了乡政府的各种机构。妇女小孩能在这里买一块布料或一些糖果,便会笑逐颜开;男人们则聚集在一起,交流来自四面八方的新闻趣事。这里基本上没有贫富差别,保留着按个人贡献大小分配食物的古老习惯,村落首长和贡献突出的人略有优待,分给大块馕和羊腿肉。人们的收入主要靠放牧的羊只,还有马、驴、骆驼。此外,他们在沙漠边缘挖大芸,用这种药材在代销店和私商手中换取商品。

十年动乱时期,这个克里雅河尽头的地方被彻底遗忘了。他们对外界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既远隔人类文明,又避开了种种灾祸。据报道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89年9月,在克里雅村落发生了一件破天荒的大事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席前来看望他们。他走家串户,问寒问暖,送去生活用品,并当即拍板,责成于田县成立乡政府,建立一所寄宿学校,培训医护人员和兽医,解决用电用水等问题,开办邮政所和信用社,让这里早日摆脱封闭落后状态。这些年来,克里雅河尽头的村落成了中外人士考察寻访的热点,使这个封闭的沙漠村落的居民成了新闻人物。但是,这中间也不乏贵族化的猎奇行为,传递出的信息往往是富人雅士的消闲资料,以不负责任的态度作出一些误导性的报道,而对于这里的封闭落后、贫困愚昧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甚至抱着欣赏的态度加以美化。远离现代文明的“原始村落”,当它面对外部世界,与现代文明接轨的时候,还能保存自己的单纯吗?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