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陵建筑布局有何讲究(一)

从夏商开始,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历代帝王,不仅生前营建豪华、奢靡的宫室,死后还须建造宏大的陵墓,希望继续享受世间的富贵荣华。当时,各个帝王陵墓多按照家族的血缘关系,实行“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大致集中在相邻的某一地区。在各陵墓和附属建筑的周围还划分出一定的地带作为保护、控制的范围,称为陵区。陵区占地非常广阔,周长少则十数里,多则百余里,甚至数百里。各个朝代陵区的各种建筑物都有周密的规划布局,皇权至上以及皇家的显赫气势可以从陵园的分布、建筑格局上异常深刻地表现出来。那么这些布局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呢?

陵区的设置,根据已有的考古发现成果可知,最迟在盘庚迁殷之后即已出现,且一直延续至清代。陵区一般多选建在离王朝自身都城不远的环境优美的地方。初期的陵园,有的利用天然沟崖作屏障,多数则在陵的四周挖掘隍壕或夯筑围墙,或修造栅栏似的建筑。陵园一侧有门,园内除陵墓外,当时的附属建筑很少,甚至没有。历经春秋战国数百年时间,附属的陵寝类建筑才由少至多,与陵墓本身一起组成陵园。

到秦汉时期,陵墓及各种功能的附属建筑已构成一组布局严谨、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秦汉以后,历代陵园、陵区的布局。各类建筑物的设置、结构、功能,陵墓的构筑形式,陪葬品的种类、组合等各方面既有沿袭、继承传统的表现,又有发展变化的特点,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陵寝则不同程度地保留或糅合了本民族的葬俗。

陵园中空前绝后的宏伟作品当属秦始皇陵。这个陵园的布局既继承了秦国的陵寝制度,又吸收了关外六国陵寝建制的一些作法,规模超过了当时已往的各种陵寝的建制,设施更趋完备。总体上仿照都城宫殿的规划布局,充分体现了统一以后的中史集权制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与神圣威严。陵园周围有内外两重墙垣、内垣周长2.5公里,外垣周长6.3公里。外城墙垣四角设警卫用的角楼。根据当时以西为上的惯例,同时为了显示秦国雄踞西方、横扫东方关外六国、统一四海的威风,整个陵园坐西朝东。陵园内有庞大的寝殿、便殿、陪葬坑等,陵园以东有陪葬墓区和兵马俑坑。仅秦始皇陵园东侧的兵马俑坑即被国外称为又一个世界奇迹。其中,8000余个排列在陪葬坑中的陶制等身兵马俑,可谓一组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军阵缩影。

像秦代陵园仿照咸阳都城一样,西汉陵园亦仿京城长安而建。陵园作方形,只有一重城,陵墓居陵园中央。诸陵方向都坐西朝东。在四面门阙中,东门和北门较宽大,和长安城宫廷门阙的建制一样。陪葬墓区也在陵墓前方。西汉初期,帝、后在一座陵园内异穴合葬。寝殿建在陵园内。从文帝开始,帝、后各建一座陵园,仿照生前宫室位置,帝陵在西,后陵在东。陵寝殿堂等建筑皆按制建于陵园围墙内外附近。至景帝时,在文帝霸陵旁边建庙。此后,陵制制度中的寝、庙皆建于陵园之内而一直延续至西汉末。

东汉时期,陵园布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明帝开始,陵园四周不设垣墙,代之以“行马”,即设置木制警戒设施。陵寝改为坐北朝南,和洛阳宫城方向一致。在废除陵旁立庙制度的同时,在陵墓前加建“石殿”,专供定期朝拜和祭祀大典之用,以加强墓祭功能,突出朝拜祭祀礼仪。另外,还在陵园或寝殿前加设神道石刻。这对唐、宋以后献殿、上宫、神道等的设置影响很大。尤其是神道上的石刻雕塑群,后来的设计者们有意把石刻、石雕尺度放大。进行艺术与心理上的夸张,当谒陵人在御道两侧庞大的雕刻群俯视下行进时,自然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地位的低下,使得整个陵园或陵区具有神圣、庄严与崇高的气势,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使人从中感受到皇帝的威严与高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限于国家的分裂割据与经济财力、物力的弱小,多数帝王不得不多把精力放在对权力的稳固与辖区的扩大上,被迫放弃了秦汉以来建筑豪华陵寝和厚葬的制度。北方政权的许多君主,由于担忧墓葬遭到盗掘,故采用本族葬俗,有些采用“潜埋”或隐墓的方式,不起坟丘,同时废除了陵寝的大规模建造,包括兴起于东汉的上陵礼仪。直至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汉化”政策,才开始恢复了汉代的陵寝制度。从此,高大的坟丘、庞大的陵园,包括石刻、石阙等又重新修建。东晋、南朝帝陵多因山为体,方向依山川形势而定,无俗成之规。厅堂的建筑与上陵礼仪亦多继承或恢复汉制。陵前的神道设置逐渐延长,两侧石刻日趋增多。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