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撞击月球的种种败象

美国航空航天局之前的乐观预测(即2009年10月9日撞击1小时后便能得出发现水分的分析结果)为什么迟至同年11月13日才勉强公布? 美国航空航天局此前曾表示, 重约2.2吨的半人马座火箭撞击月球后, 应该激起高达10千米的尘埃以及长约30秒的闪光现象。但撞击后, 闪光现象并未如期出现, 探测器也未实时传回图像。撞月1小时后, 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附近的帕洛马天文台天文学家称, 他们用望远镜观测了这二次撞击, 但都没有观测到火箭撞击产生的尘埃迹象。那么, 到底有没有发生过成功的撞击? 为什么预测与现实相差如此之大? 这里面有没有难言之隐?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也认为, 按原来预计, 第一次火箭撞击的能量相当于引爆1.5吨炸药, 将产生明显闪光, 激起很高的尘埃云。但令人不解的是, 连地球上著名的帕洛玛天文台5米口径望远镜也未能观测到。尤其是紧跟火箭追踪拍摄的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这颗卫星上不仅有可见光摄像仪, 还有近红外和中红外摄像仪), 在如此近的距离本应该很容易拍摄到第一次激烈碰撞的图像。

  顺便说一句, 日本“月亮女神”号探月卫星在2009年6月11日成功撞击月球表面后,就曾出现过明显的闪光!(该望远镜采用间隔1秒曝光, 每隔0.6秒拍摄1次。组图中第二张出现了明显的亮点, 这是“月亮女神”号碰撞后形成的闪光, 第三张逐渐衰弱, 第四张时已经消失。)

  必须指出,美国航空航天局后来才公布了当时撞击的“羽状尘埃”和“撞击闪光”。这样的“补救证据”是从哪里弄来的? 张冠李戴? 世界各国的天文台观测系统许多都是超一流的, 大家在当时为什么都没有观测到撞击实况? 这说明至少通不过“重复性检验”这条科学规则。

  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获取的所有数据都必须实时传回地面科学操作中心, 原因在于这个探测器本身将以撞月方式走向终结。因此,“探测器也未实时传回图像”, 这是否说明传回系统出了问题?整个过程中压根儿就没有任何数据传回过地面? 因为获取了所有数据的探测器未能在第一时间传回图像, 就说明它已经再没有机会、再没有时间将这些数据传回地面了, 它已经以撞月方式走向终结!美国航空航天局曾称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在飞往月球的途中发生了故障, 燃尽了所有的备用燃料, 联想到后来没有撞击闪光、探测器未能实时传回图像,能不能说明这次的撞月寻水计划本来就是失败的?当时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呆立在大屏幕前的种种表现就很能说明问题。如果月球真有那么多水, 是可以在“撞击1小时后便能得出发现水分的分析结果”的; 但是, 如果计划真的是失败了, 那么想方设法地补漏洞、编说法, 可能就是某些人在2009年10月9日~11月13日这段时间所做的全部事情了。我理解美国航空航天局因耗资7900万美元而受到的纳税人压力, 当然由此也就理解了美国电影《“摩羯星1”号》的真正含义。我想直问一下美国航空航天局: 2009年11月13日宣布的月球有水是不是一场骗局?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