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的繁殖习性(三)

仔蝎离开母体下地后,就进入独立生活阶段,并不需要靠母蝎的带领。这时仔蝎倘不与母蝎分开饲养,会出现下列情况:一是刚离母背的仔蝎,体小嫩弱,活动能力差,倘不与母蝎分开饲养,易被老蝎踩死;二是母蝎负仔期间,没有摄食,体内营养消耗较多,一般都处于饥饿状态,倘不把仔蝎分开饲养,往往要被母蝎残食;三是仔蝎与母蝎捕食的饵料要求,大小不同,不分开饲养,难以管理。因此,在仔蝎离开母背后,必须及时分开饲养。

  有些初养者不知如何区分已产过仔的母蝎和初产蝎,其实两者在外形上是有区别的,已产母蝎的前胸部肥大,饱满,而初产母蝎形体较小,皮肤鲜嫩。因此,我们在引进种蝎时就应区分是否是已产过仔蝎的母蝎,不然的话就又需饲养多时才能繁殖产卵了,如果是被淘汰下来的母蝎,那么就更无法繁殖了。

  蝎群的纯是相对的,所以品种本身的性状会有分离。加之基因的突变,如不注意选择,会造成品种种性的退化。经常以本地良种母蝎作母本,以外地引进公蝎作父本,进行杂交。

 产仔:蝎子为卵胎生,即受精卵在母体内形成一个完整的个体。受精卵在体内完成其胚胎发育,大约需40天时间,受精后的雌蝎孕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外界环境条件或饲养条件;一般在自然界约需 10个半月时间,如果温度在35℃以上,只需5个月时间即可。蝎子在胚胎发育中需较温暖的环境,较低的湿度,否则会延缓甚至停止胚胎发育。所以,怀孕的母蝎常常倒悬在石块下,吸收太阳热能,以利于胚胎发育,到夜间便会回到住处窝穴或土、石缝深处栖息。

  即将临产的孕蝎,通常在产前3~5天内不进食,不爱活动,我们可以透过饱满的前腹部,看到发育成熟的卵胎。产前孕蝎表现出十分不安的样子,通常在石块或瓦片下,或洞穴内较潮湿的地方产仔。临产时,孕蝎第三、四对步足伸直,第一、二对步足向内合抱,头胸部和前腹部向前倾斜,近于地面,栉板下垂,生殖厣打开,仔蝎依次产于两步足之合抱内,一般不接触地面。大约每产4~5只幼蝎为一批,并有规则地排成一扇形。当孕蝎受到外界干扰时,则所产的小蝎有时排列并不一定规则。小蝎刚产出时,其附肢和尾部折叠于腹面,形成一个椭圆形,如一粒大米,外包白色黏液状的膜。当小蝎体表的液体干后,便可伸展活动,沿着母蝎的触肢和头胸部爬到母蝎的背上,头部朝外。有些母蝎也常把爬不上来的弱蝎和卵块吃掉。此时母蝎已完全恢复了常态,后腹部向上弯曲,时刻保护着背上的幼蝎(图12)。一般刚爬到母蝎背上的幼蝎称为1龄蝎,体长约1厘米左右。在环境适宜时,健壮的母蝎每产仔4~5 只后,大约间隔30分钟左右再产第二批、第三批⋯⋯每产一仔约需 1~5分钟时间。如果温度在 37℃以上,一胎产完只需 20~30分钟。一般一胎可产15~35只,平均25只左右,个别高者可产40只以上。如果有几只同时产仔而受到干扰影响时,则有的母蝎会将背上的小蝎抛弃。然而这些被遗弃的小蝎往往会集中到1只母蝎背上,有时在一只母蝎背上可多达70~80只小蝎。有时孕蝎产完小蝎,最后还会产下几粒高粱米大小的黄褐色颗粒,这是死胎。造成死胎有多种原因,但主要是由于环境长期干燥和母蝎衰老所致,在自然界野生蝎子也会产生这种现象;有时所产下的小蝎长时间不见活动,这也是死仔蝎,可能大多是母蝎在临产前受到机械损伤或其他物理和化蝎在负仔期间,不吃不动,专心致志地监护着它的幼仔,以免受到意外伤害。若在它的栖息场所遇到或见到其他动物入侵,它们会马上作出反应,保护自己的幼仔。如果有小蝎从母蝎背上离去,母蝎会用强大的触肢轻轻地钳住小蝎,诱导它重新返回到母蝎背上。遇到天敌或气候恶劣时,母蝎会背负着小蝎迁移,躲藏到比较安全的地方。若遇到及其严重的情况,如其他昆虫等外敌时,母蝎便会极力挣脱,将背上的小蝎摔倒,待平静后,小蝎又会重新返回到母蝎背上,个别无力返回母蝎背上的小蝎,有时会被母蝎吃掉,可见蝎子这种独特的护仔习性是长期适应自然界的结果。如果繁殖前食物长期缺乏,或繁殖期间土壤过于干燥,均可以引起母蝎吃掉仔蝎。因此,在人工养殖蝎子时均应注意。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