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的生活习性(一)

蚯蚓的饲养方法

  蚯蚓属于环节动物门(Annelida)寡毛纲(OligOchaeta)种类。蚯蚓又因生活环境不同,在土壤或水中生活,分为陆栖蚯蚓和水栖蚯蚓(水蚯蚓)两大类。目前全世界已知约 3000余种,约有四分之三是陆栖蚯蚓。它们具有环节动物的一般特征;但它们无疣足、刚毛着生于体壁上。有生殖带,头部退化。它们身体分节,并有相应的内部分节,每一段就是一个体节。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分节现象起源于中胚层,故是由内到外,因此环节动物的内部器官(如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排泄系统等)也是分节排列的。每一体节几乎等于一个独立的单位,这样的结构对于提高身体适应能力、加强新陈代谢具有很大的意义。譬如,每节都有一个神经节,就使动物对外界环境的感觉和反应更加灵敏。又如,每一体节具有一对排泄系统,使其排泄进行得更快,更有效率。分节现象和群体有些相似,不过分节与群体有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即分节的动物只有一个头部和一个神经系统,不论身体分成多少节,它们还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蚯蚓的活动、生活习性、繁殖、生长均与外界自然环境有关,如与湿度、温度、光照、雨量以及土壤的各种因子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这些生态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综合地对蚯蚓产生影响。了解和掌握这些生态因子,在蚯蚓养殖上是非常重要的。

1.蚯蚓的生活习性

  (1)温度 由于蚯蚓属于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外界温度不仅直接影响蚯蚓的体温及其活动,而且还影响到它们新陈代谢的强度。因此,蚯蚓的活动、代谢、生长、呼吸及生殖均受温度的影响。

  不同的温度对生殖的影响很大。例如,背暗异唇蚓和某些其他正蚓,在6~16℃温度范围内产生的数量会增加4倍。蚓茧在温度越高时孵化越快。例如,叶绿异唇蚓的蚓茧在温度 20℃时,36 天孵化;15℃时,49天孵化;10℃时则需112天孵化。通常蚯蚓在5~30℃温度范围内活动,生长和繁殖最适宜的温度为20℃左右。温度在28~30℃时,蚯蚓能维持一定的生长,若温度在3212以上时,蚯蚓停止生长;温度在 10℃以下时,蚯蚓活动迟钝;温度在5℃以下时,则处于休眠状态,并有明显的萎缩现象。故温度在40℃以上或0℃以下时,常导致蚯蚓死亡。

  不同种类的蚯蚓或同一种蚯蚓处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温度的适应也有较大的差异,不同种类的蚯蚓生长发育所需的适宜温度是不同的,其最高和最低致死温度也有所差异。例如,环毛蚓致死的温度最高为 37~37.75℃;背暗异唇蚓为 39.55~40.75℃;红色爱胜蚓为 37~39℃,赤子爱胜蚓、威廉环毛蚓和天锡杜拉蚓为 39~40℃;日本杜拉蚓为 39~41℃。随着土壤温度的增高,蚯蚓体表的水分可大量蒸发,使其降温。故致死的最高温度还可稍稍升高。当温度降为5~0℃时,蚯蚓便进入休眠状态。蚯蚓进入休眠状态时,其抗寒能力最强。在冻土层中可发现大量的红色爱胜蚓。呈休眠状态的蚯蚓,如果温度回升到 15℃时,约经8~9小时即可自然复苏。温度影响着蚯蚓的新陈代谢活动。因此,为了能使蚯蚓正常生长繁殖,在夏季高温时必须采取降温措施,可以向养殖床洒水降温,并加以遮盖;随着冬季来临,气温逐渐降低,日照渐短,就必须考虑采取加温、保温的措施。

  在自然界,蚯蚓在冬眠前要经历一个准备阶段,它们的生理活动逐渐降低,生长、发育和繁殖暂时停止;体内开始积累大量的脂肪和糖类等营养物质,以渡过不良的外界条件。然而为了加快蚯蚓繁殖,把蚯蚓的“冬眠”变成“冬繁”,在冬季必须建立人工暖棚(室),如利用太阳热能、饲料的发酵热或其他燃料来进行保温,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蚯蚓的产量。事实上,在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蚯蚓一年四季均能产卵、繁殖和生长。

  在不同的温度下,蚯蚓繁殖的蚓茧数量也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情况下,当温度下降时,其蚓茧数量减少;当温度升高时,其产卵茧率上升。当温度超过25℃时,赤子爱胜蚓的产卵茧率明显下降;当温度下降到 812以下时,则停止产卵茧。

  根据试验测定,当温度在8.5~35℃之问时,赤子爱胜蚓可产卵茧,最高仅为每条1个,最低为0.016~0.096个。每条成蚓每年平均可产卵茧24个;当温度在24~27℃时,每条成蚓每月可产卵茧24个。在8.5~25℃时,蚓茧的产量与温度的高低成正相关。此外,温度的高低也会影响到蚯蚓产卵茧的时间和卵茧孵化所需的时间。一般当温度在20~25℃时,赤子爱胜蚓是产卵茧和蚓茧孵化的最佳温度。可见产蚓茧的数量 与温度和湿度密切相关。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