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拳的源流与发展

甘肃  刘丽娟  邱永祥

翻拳又名“八闪翻”是中华武术中具有独特劲力风格和技击招式的优秀拳种之一。数百年间,翻拳在河北、,山东、  东北等地区盛行不衰,  倍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到近代,翻拳经过已故著名武术家马凤图等人的整理和研究,融汇了长拳短打的精华,  套路结构更加严谨,  劲力和技击特点成为通备门的精萃拳种,  一时风靡甘肃、  陕西、新疆等地,并多次在全国性武术比赛及观摩表演赛中获奖。  现在,  翻拳不仅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  而且在东南亚、  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武学界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翻拳起源甚古。  从明代名将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关于“古今拳家;  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  又有六步拳,猴拳,化拳,  名势各有所称,  而实大同小异;  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  三十六合锁,二十四探马,八闪翻,  十二短打,  亦善之善者也“的记载来看,  翻拳至少在明代,  就被当时武术家视为武林中较好的拳种而备加称道。  戚继光还从翻举中吸收实用招手编入《拳经捷要》  三十二势之中。  这一点可以从《纪效新书》的拳经图谱当与今传世演练的翻拳单法势和套路动作名称有不少相合或相同而得到印证。如翻拳中的“旗鼓势、  埋伏势、  拈肘势、下插势、拗鸾肘、顺鸾肘、当头炮”等七势,都可以在拳经图谱中找到相同的名称和动作示意图  (见附图)。其中,  最为明显的是“旗鼓势”。“旗鼓”这个名词,意为两军交战时,识别敌我的标志和信号。  在武林中,  则是区别各种流派和门户的起势动作(出门架子),也含有引发技击格斗动作的意义。  我们从《水浒》第一回和第九回中描写史进和洪教头“立个旗鼓”的章节中,  可以体会到“旗鼓”  一词在武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翻拳的“旗鼓势”与《拳经捷要》三十二势的旗鼓势完全相同。  从外型动作看,  都是双臂略曲,  一前一后,  拳心向上,  置于面部前方。两肘下垂护住两肋,  守其中线。两腿下蹲,  双膝内扣,  重心在两.腿之间。  后踵提起,  目视前方。从实用意义看,  翻拳由“旗鼓势”开始,  引出一套攻防兼备,  气势凶猛而连贯的技击动作,  其组合顺序和实战方法与拳经捷要中“旗鼓势”歌诀所说的“旗鼓势”左右压进,  进他手,  横劈双行,绞靠跌,  人人识得,  虎抱头,  要躲无门“也完全相符。由此可见,翻拳不仅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而且近代志在光大中华武术的翻拳家们在融汇武学精髓,  丰富、  提高翻拳健身、  技击作用的同时,  仍严格地保持着翻拳质朴无华、筒捷实用的本来面目。

翻拳起初只有“站桩翻”一个套路,  在此基础上,  又派生出翠八翻、  健宗翻、  一字翻、  掳手翻、  轻手翻、  八闪十二翻、  八手翻、  六手翻等。  由于缺乏史料,此拳在明朝和清中叶以前近百年间的传授、继承过程已很难确考。至清代嘉道年间,  河北省高阳县北布里村段氏“殿”字辈五兄弟从师著名拳师韩禄马,  学得翻拳和戳脚,  威震关内外,  一时求学者甚众,  但能得其真传者屈指可数。  这样,  翻拳的传播和发展就有了一条清晰的线索。

先是东北武术名师许兆熊(字敬禅)东北人称许老禅,投师段氏门下多年,潜心习武,段氏兄弟见许兆熊为人宽厚谦虚,恪守武德,  遂将翻拳精髓悉心传授于他。  许兆熊又传给郝鸣九(字鹤翔)和胡奉三等人。  当时,  驰名全国的烟台武术家程福(字海山)与许兆熊交往甚密,因此对翻拳有极深的造诣。  其子程庆春(字东阁)家学渊源,既精通翻拳和戳脚又练得一身好螳螂拳(称之为九字螳螂)。程、郝、  胡三人曾尝试对翻拳进行部分改进。  所以他们所练的翻拳略有不同。  程翻更侧重于实用,  故套路结构简单,  并在站桩翻的套路中融进螳螂拳招势,  如:“双掴手、  鹦鹉上架”等,  使翻拳的搏击法有进一步增强。  郝翻趋于精巧细腻,  变化也比较复杂。  胡奉三练的站桩翻,  则介于程、  郝二者之间,  自具一格。

民国初年,  程东阁、郝鸣九、胡奉三和东北贵印春(字希桥)同住奉天(今沈阳市),与当时在沈阳供职的通备拳名师马凤图先生结为武学知己。  马凤图先生(字健翊,  1886年、  清光绪十二年生于河北沧州孟村)对当时盛行我国北方的劈挂、  戳脚、  翻拳、  八极、形意诸拳种有精深的研究。他在为官之后,  遍访国内名师,  取诸家之长冶于一炉。  在武学方面卓然自成一家。  五位武林高师聚汇沈阳,  朝夕相处,  切磋武艺。他们都感到各家对翻拳,戳脚的练法、心得体会互有异同,有加以融会贯通、  取其所长,  葆其精华的必要。于是,  经过数年的潜心研究,  在翻拳套路中融进劈挂,八极,戳脚、  螳螂等优秀拳种的长处,  并整理出翠八翻、健宗翻、一字翻等七个翻拳套路。从而使翻拳由原来的套路过于筒短;  劲力滞呆,  腿少手短而成为.兼具戳脚灵活多变的腿法,  螳螂拳敏捷凶悍的手法加以马凤图先生所写的《回忆沈阳武艺五老盛会记》中,  有详尽的记载,  是研究翻拳发展历史的宝贵资料。

程东阁、  郝鸣九、  胡奉三等人相继去世之后,  他们在翻拳上的成就虽有部分门徒得到一些传授,  但据悉并不完整。  马凤图先生则较完整地保存了翻拳图谱和歌诀。本世纪二十年代,  马凤图先生移居甘肃,  以毕生精力从事武学研究,  使翻拳又有所完善和发展。

翻拳是一种短打类的拳术,即被称为“八闪翻”其含义有三层: 一、不论翻拳的套路名称如何,  动作组合多么复杂巧妙,  内中所包含的主要招手只有八下。正如站桩翻拳歌所说的:“出手打鼻梁,  锁手奔胸膛,  卸身迎门肘,  挑袍双上手,  铁幡杆,  顺手搂,  往上打,双掴手”,八句歌诀,代表翻拳的八个势子,  八种实用技击方法;  二、  翻拳特别强调速度,  主张以快制胜,  所以用“闪”来极言其出手之快;  三,“翻”字,体现了翻拳的劲力特点。  它的每一招都讲求“翻”劲;同时,翻拳的攻防也要求做到  “翻生不息”,变化多端。  前势可以顺接后势,后势也可以翻接前势,  正如戚继光所说:“不招不架,  便是一下;  犯了招架,  便是十下”。此外,  翻拳的主要风格,  集中概括在“快硬脆弹,  势长节短,  接二连三,攒翻应便,  手密步坚,长腿搠拳”二十四个字中。  尤其是“快硬脆弹”四字为练翻拳者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快”和“脆”都是指翻拳的出手要迅速敏捷,  干净利落,  最忌拖泥带水,  交待不清。“硬”是讲翻拳招手的着力点要集中,  要打出力度。“弹”  则讲究出拳有弹力,  要缩而后放,  如弓射丸。俗语说“翻拳一挂鞭”,形象地反映了翻拳的特点,  可以作为翻拳“快硬脆弹”风格的注脚。

当代,  全国各地流传的翻拳主要套路有翠八翻、  站桩翻、  健宗翻、  以及轻手翻、  掳手翻等。而其中的翠八翻身法更为灵变,舒展大方,  招势奇巧,  于雄健朴实中独具秀美的风格,  更受广大武术爱好者欢迎。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