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拳初探(二)

明王朝为了适应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允许少林寺以及伏牛山、五台山等等寺庙的僧众公开练武,还曾经派遣他们远征边陲,抗击外寇。到明末,也曾经有一些寺僧云游各地传教化缘,带徒习武。满清入关后,少林寺僧参加了反清复明的活动。  因此,清王朝以少林寺多明末遗臣为由毁寺,逼迫僧徒出走。福建泉州少林寺于乾隆年间被官府焚烧,就是因为他们有反满的活动。但是,这些事件都发生在法清和尚创拳之后,与法清弃寺奔走没有什么关系。

少林寺极力维护明王朝的统治,他们反满以及派武僧远征边塞平倭,都出于维护民族尊严和封建统治的正统观念。而1641年李自成攻克洛阳、嵩县,捣毁孔庙的举动,虽然会使少林寺引起一时的骚动。法清如果是嵩山少林寺僧,就有可能在这个时候弃寺东游。

1600年大旱灾之后,战乱四十年,至1642年,李自成农民军围攻开封,明朝统洽者掘开黄河,企图阻止农民军,造成豫东平原赤地千里荒无人烟的惨状。而当时的考城县,正在黄河故道之中,位于河南、山东两省的边界,水患之后,法清选择了这个人烟稀少,统治势力暂时比较薄弱的地方落脚谋生,传教授拳,也算得上清静之地。所以,这样推算,法清可能是1642年底到达考城开始传教授拳的。当清政权建立后,时局稳定了,清王朝为了利用佛教作为维护其统治地位的精神支柱,于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世宗胤祯下令重修嵩山少林,使之振兴。在这以前,法清回归嵩山少林寺,或者到别的地方去,其徒弟翟景愚,依靠法清的旧关系,曾先后七次赴嵩山少林寺访友,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法清确系嵩山少林寺的和尚。至于说他走访过十三省,这可能有些夸张和吹嘘。在他到考城县以前,曾经到过河北、山东等省是有可能的。

四、  秀拳的世系

法清和尚创立秀拳,教了两个徒弟。一个是翟景愚,另一个是郑其天。翟景愚又教了三个徒弟,即张子纵、邓北海、袁天笃。据秀拳对练锤谱中记载:武生翟景愚,考城县西二十里翟八岗(今翟半截楼村)人,于戒尺称绝技,曾七去少林寺访友。张子纵名容字子纵,生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长于兵法(据后代人1616年为他所立的追墓碑上记载,张为登仕郎附监生,曾在贵州黄平州分州任职)。邓北海长于拐子,袁天笃长于八路棍。此三人皆翟景愚之徒弟,一时之雄也。对于邓北海、袁天笃两人的情况,无详细记载。以后秀拳多在张姓族门流传,所以曾有人认为此拳系张子纵所创。实际上张子纵是第三代传人。

五、秀拳的分布情况

秀拳原创立于河南省考城县。由于黄河泛滥,考城县屡遭水患,多次搬迁,后因区域变更,原考城县分属兰考和民权等县所辖,此拳种就在今民权县的北关乡(原考城县最后一次迁移的地方)、林七乡(考城县曾一度迁移到这个地方)、褚庙乡,顺河乡、阎集乡等地广为流传。其他乡(如王桥乡等),其他县(如柘城县等),甚至外地也有练此拳者,但为数甚少。

六、秀拳的套路和风格特点

秀拳自成一个体系,秀拳分为上式、中式和下式等套路,另外还有对练锤(拳)、秀刀、秀枪及对练等套路。其精华部分为中式,又称为“秀平八卦十三势”和“聚化锤”。是由炮拳之主、佛按拳之主、猴拳之主、金刚拳之主、飞手拳之主、小阳掌之主、字拳之主、西洋掌之主、二红拳之主、大红拳之主、八卦拳之主、梅花拳之主、飞虎拳之主等十三种拳的动作所组成。十三势及聚化锤均由此而得名。从秀枪对练的彩绘中可以看出,秀枪对练的套路短小精悍,  由避水擒龙、回马枪、恶虎攒山、老龙吊腰、铁牛耕地、巧女认针、夜叉採海、拨草寻蛇、卧龙出水、臧王取命、吕公倒撤袍、黑虎入洞、狮子摇桩、仙人传艺等动作所组成。

秀拳的风格特点是虚实兼用,  内外一致,一气贯注,刚柔相济,以刚为主,法式多变,注重技击,套路短小精悍,  结构简练,朴实无华。其动作技术规格的要求,近于少林拳。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