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武术结下不解缘

——小记《少林小子》导演张鑫炎

张鑫炎这个名字,在人们中间并不陌生,他是电影《少林寺》的导演。《少林寺》的成功,为武术的群众性普及和推向世界起到了不容低估的作用和影响,张先生也和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继《少林寺》后丈拍出了脍炙人口,妙趣横生的影片《少林小子》。

我有幸参加了《少林寺》,  《少林小子》的拍摄,和张导演相处了一段时间,他那种对武术和电影事业情深意笃的献身精神是很感人的。

张先生祖籍浙江,四十七八岁。不论是穿着、发型、言谈,他都和内地的一般干部没什么异样。论年龄他是长者,论职务他是大导演,但我们在相处中却很少喊他“张导演”。年纪大点的喊他-声“肥张”,年纪小点的叫声“肥张叔”。他对这些似乎不太文雅礼貌的称呼非但不反感,倒觉得亲切,还笑哈哈地对我们说:“这是名符其实嘛。”

有次在闲谈中,我们问他:  “香港拍了那么多的功夫片,还拍这些干什么呢?……。”他深有感慨的说:  “不仅港、台拍了不少,世界上很多国家也拍了不少。我们的祖国是文明古国,是真正的武术之邦。我想拍些真正健康、正宗的功夫片来满足观众。这担子不轻,我挑不起,才请了诸位武术精英来挑这付重担的。”这番话使我们在祖国内地土生土长的运动员深受感动。借助电影为武术正名,为中华武术走向世界开路,这正是我们的夙愿。由此,张鑫炎先生和我们之间的感情更加融合了。

为了使观众在影片中获得艺术享受和了解武术的本源正宗,张先生可称得上是呕心沥血,废寝忘餐了。在两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他几乎每天只睡上三五个小时。平时走路、吃饭都在思考着整部片子的统筹安排,考虑着每场戏的细微末节和每个镜头的拍摄。好几次在吃饭时,我看见他痴痴地呆视着,忘记夹菜、喝汤,只是机械地把饭往口里送。为了力求使影片完美,他达到了忘我的地步。

对我们这些武术运动员,张先生是七分尊重和爱护的。每拍摄一场武打戏,为了演员的安全,他都把场地仔细检查一遍,对凹凸碎石地,选了又选,平了又平。一块小石头, 一片小瓦片都要亲手捡起丢掉。有时演员拍戏下来正感口渴,他就将自泡的咖啡递到演员的唇边。在拍《少林小子》时,除《少林寺》原班人马以外,还挑选了一批少儿运动员扮演戏中韵众小龙、小凤。张先生对这批从未出过远门的孩子更是关怀备至。他在百忙之中亲自管理孩子们的生活,并聘请老师辅导他们的功课和指派专人抓训练。孩子们过生日时,他和夫人买来食品、礼物,为孩子们庆贺。秋去冬来,张鑫炎先生看到孩子们在漓江中冻得发抖,很心痛,毅然中断了拍摄计划。但又为推延拍摄计划贻误了孩子们的学习而不安,感到对不起孩子们和他们的家长,为此他竞难过得流下了眼泪。

张先生待人谦和平易,毫无架子,当设计武打场面时,总是以商量恳求的口吻说:  “谢谢,请帮我出出点子……。”平整场地,搬运道具、摄影器材等物时,他又身先士卒地领着干。记得在杭州黄龙洞山边竹林拍《少林寺》那场吃狗肉戏前,当时有记者想探访导演,找了半天没找到他。他们怎会想到,大名鼎鼎的张导演正杂在工作人员中帮助工作。特别使我们难忘的是,当时在《少林寺》影片中扮演秃鹰的计春华同志的父亲病逝。这时计春华同志已拍完戏,回原单位工作了。张先生听到这个消息,毅然停下一天的拍摄工作,率摄制组全体人员参加计春华父亲的追悼大会。从这点也可以反映出张导演对武术运动员的深厚感情。

尽管我和张鑫炎先生相处时间不长,介绍的也不过是“一杯咖啡”,“一块小石头”,“一次追悼会”等平常小事。常言道:“一时可以知秋”,它不仅反映了张导演对电影事业的爱,也包含了对武术事业的爱。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