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展法(少林十大功法之八)(一)

秦庆丰

“少林伸展法”,是先父泰铁英先生在继承古易筋经”十二势特点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练功实践、总结,逐渐完善形成的。它的结构、特点,依据古“易筋法”的功法动势,作了适当的补充和调整同时在顺序上进行了重新编排,注重实用、全面和以动为主的原则,使身体内外都能得到均衡锻炼。

为了与古“易筋经”有所区别,故定名为少林伸展法”。它的内容简炼古朴,内外兼修。经常练习,可强筋壮骨,舒通经络、气血、使全身的肌肉、关节、韧带、肌腿得到有益的伸展各器官系统得到相应的调养和按摩,从而达到健身治病、身心兼修的目的。所谓“外练手眼身内练精气神”,这套功法是一种意识、动作、呼吸三者结合的综合性锻炼。作为武术训练前的基本功,或做为医学体疗、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手段,都是理想的功法练习。

功法特点

少林伸展功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松、二缓、三展、四注、五度、六合”等。

一松:

松”是指在锻炼中,要尽力作到不拘不僵、顺其自然,从头至脚的所有部位、关节都能尽其自然地处于一种有意识的松驰状态。本文所指的“松”有两层意思,首先要求内在精神要松。这样就容易使练功过程中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时时注视自己内在身体的感觉,随动随想。作到神不外散,精神毫不紧张,处之泰然。精神上有意识“松”的结果,呼吸也就会随之柔和并富有节律,随动势的缓慢运行,呼吸自然、深长,内脏各器官也会相应得到放松,此时横隔膜的运动不仅不会受到牵制,还会更有效地按摩内脏各器官,促进血液及淋巴循环,加强新陈代谢。这一点从治病、保健的角度上来讲,是十分关键的,同时,对提高功法的锻炼质量,也有直接影响。

第二是要求肌肉放松。肌肉有意识的放松,可以促进全身各关节部位、制带及皮肤的相对松驰,紧张的感觉会随之逐渐消失。此时重心自然下沉,维持身体平衡。“松”的过程,也为动作在即将到达终点时,需要有意识的“紧”的一种积极有效的休息。这里松”既不能理解为精神不振、消极疲塌,也不能理解为僵滞迟钝,绵软无力。因此,在正确理解和掌握松”的基础上要做到:保持自然远注和内视的眼神,颈部灵活毫不僵滞,合胸收腹、肩背松沉毫无紧张,立腰气沉、胯活膝稳纯于自然,足实身正、松紧适度,气机顺达。使每一个动作既要避免错误习惯的形成,又要充分体现出动作中“松要松得透,紧要紧得实,松后即紧,紧后即松”的原则,使之刚柔相济、自然协调。

二缓:

在全套动作过程中,速度要慢,在轻、柔的基础上做到不拘不僵、协调顺达,当然不是说越慢越好,或松软无力,而是要求在每一动势过程中速度要协调适中,使其动作起来很有韵律,“慢中求伸展,缓中求功夫。同时在缓慢的伸、展、屈、转、撑的变化过程中,尽力作到“柔缓有素、松紧适度”。以感到松的舒适轻柔,紧得自然顺达为宜。轻缓地动作还可以使每个动势之间有机地相连配合、节节贯穿,这样有利于全身气血的畅通运行,改善由于疾患所产生的气血瘀滞,促进肢体末稍的血液循环。在自然,轻缓的伸缩、升降、扭转的状态下可促进气机活泼、毫无滯钝。由于动势较慢,避免了快速、强硬、僵滞,因此男女老少均可练习,不会产生偏差。病患者须经医生同意有选择地进行锻炼。

三展:

舒展是整套功法中,“松、紧适度”的关键。这里“舒”是指动作过程缓慢轻柔,“展”是指达到动势极限幅度。展是在舒的基础上尽量使肢体(韧带、肌肉、肌腱等)在抻长、弯屈、扭转过程中,尽力伸拉到一般运动所不易达到的极限幅度,即使其终点距离有意识地延伸,以充分发挥和锻炼人体的灵活性和柔韧性。在这一点上展和松在表现形式上似乎是矛盾的,为了达到适度就必须进行有意识地调节,以“缓字加以相对平衡。也就说,运动开始阶段到中间阶段肢体都要保持“松”的状态,当运动即将结束时,关节、韧带、肌肉在松缓的基础上逐渐尽力伸展、拉长、紧撑。这样在动作一松、一紧的相互变换和有效调节过程中,即可避免肢体发生早期过度疲劳,增强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又可以预防和促进由于老年性和运动损伤所引起的肌肉痿缩、运动性障碍所产生的病态反映得到缓解和恢复。

四注

在功法练习中,首先要做到精神内敛,心平气和。就是说,在练功开始,心情耍安稳,排除杂念,注意动势过程的具体细节,时刻体会并调整内在的感觉和肢体伸展、撑拉、属伸的力量和幅度,随动随想,神不外散,“心定神皆敛”。肢体充分抻拉,肌肉肌腱、韧带也得到进一步锻炼。由于意识集中,不受外界干扰,“专注于内”,这种良好的练功状态,一方面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有益的作用,有助于调节全身各器官功能,加强思维能力和记忆力,延缓人体的衰老过程。另一方面,由于神情安稳,意识专注,全身的肌肉、关节才能作到有意识地放松,功法的内在感觉和功效才能较显著地表现出来,即“身心双修”。如“摘星换斗势”(第一势),当两掌同时下按时,要想到“颈椎”部位,有意识地将头、颈向上拔抻(与胸、腰稚和底骨形成上、下相对的抻拉)。当两掌同时上举“撑天”时,要想到“腰椎”和“底骨”部位,有意识地将其向下抻拉(与颈推形成上下相对的牵拉)。这种练功中的意识调节,称为“意注”。由于“意注”的作用,颈、胸、腰椎、底骨等部位相应产生了一种有意识的相对牵引效果,长期锻炼可减少骨发育所引起的椎间盘压力,使它的负荷减轻,同时又可矫正畸形,使人体脊柱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五度:

“度”即适度。也就是说整套动作的运动量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老年人和病患者,应根据自己的年龄和具体病因、病情掌握适当,可以按照程序全套练完,也可选择其中几节进行针对性的锻烁,动作幅度也要适当,尤其是向前俯腰(头部朝下)动作时要特别慎重,血压高、脑溢血的患者不适选练。在锻炼过程中,时刻都要体会自身的感觉,即身体适应的程度。一般练习以微出汗,并略感疲劳为宜。如有不适,应立即进行调整,避免出现不应有的偏差。在宋代蒲虔贯著《保生要录》中就提出“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至大疲,故水流则清,沸则污。养生之人,欲血脉常行,如水之流。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劳,频行不已。然要稍缓,即是小劳之术也。”这里都是说运动要讲究适量。但要说明的是,适量并不等于过小,过弱。而要达到预期的练功效果,就必须在原有的锻炼基础上,产生适度“疲劳”。因为经过运动达到一定疲劳的机体在运动结束后的恢复过程中,会有一个超量恢复阶段,在这阶段中,机体的能力不仅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而且还会超过原来的水平,从而使体质逐步增强。一般在功法练习后,感到精力充沛、胸腹舒畅、精神愉快,四肢末梢及关节感到温暖、灵活,继续锻炼的兴趣逐步增强,说明练功的程序、幅度、力量的掌握是适宜的。每次练功的时间,一股掌握在大约15分钟左右(中速)即可,如进行慢动作练习,一般不超过半小时为宜。

六合

所谓“合”即整齐、均勻的意思。就是说在功法练习中,不仅要求势势相合,连接不断、均匀协调、不拘不僵,而且还要做到在站立、上举、下俯、扭转等动作变化中,都要在保持身体端正自然的状态下完成,不可出现左右歪斜、摇晃不稳的现象。这里,身体端正的概念,就是整个运动过程要附合“六合”的技术要领。即“上与下合、左与右合、前与后合”。一般来讲,凡站立的动势过程,就要有意识的调整自已的端正形态,使其基本形成头顶中心的“百会穴”与“会阴穴”(位于两腿内侧中线向上的交点)要上下垂直相对,不要偏离身体重心的垂线;背后颈椎中心的“风府穴”不能偏离底骨中心部位的“长强穴”的垂线;从体前来讲,鼻端要正对“肚脐”。这样从外形来讲,就符合了“端正”的要求。此外,在练习过程中,还要自然、和谐地使动作配合呼吸,达到“内外合一”。这样,无论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从前至后、从内到外,就可以达到姿势圆满、舒展,严正、不散不懈、不偏不倚、完整而均勻,使动势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从而达到和促进练功的效果。综上所述,对此功法的内容特点可以总结为这样几句话:

治动周身,内外兼修。

运动极限,神筋拔骨。

相对拉撑,紧后即松。

神思专注,稳线持重。

呼吸谐调,通达力整。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