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古典拳论汇解(下)(三)

所谓“合”者,是指在运动时全身上下四肢百骸要能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使全身各部动作的幅度、运动的快慢发力的大小及方向,各肢体间的相对位置,都能恰到好处没有过之与不及的情况。如此则自身才能平衡、稳定、转变灵活、敏捷、便于发力。六合即是使人体远动的生理活动和心理过程结合统一达到整体归一。

从而可知,内三合与外三合,总称为“六合”。“内三主要是实现人体内在心志、气息、劲力”的整体外三合”主要是实现人体外在四肢运动的整体。“外三合是“内三合”的基础,“内三合”是“外三合”的主宰。

内三合”的“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使人体运动的心志、气息、劲力连贯叠加,其中“心与意”是决定着“内合心志、气息、劲力)的联合程度;心感意发,心传意运,气随力伴,将神经系统(思维、心理、心意运动与呼吸系统(气息)运动同注、合拍、服务于运动系统的肢体运动(劲力)。

“心与意合”的“心与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因义同而常通用。其同在于:“心”、“意”均反映人的心理活动、思维情况、精神状态;既然与“意”之义通用,为何又将之联于一起要他们“合”呢?其实,“心”是指人的思维器官,“意”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形之于外就体现为人的精神气质。中医学将思维活动归之于心,是依据心血充盈与否精神健旺程度有密切关系而提出来的。心是中国古代哲学心性论的重要范畴。“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古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心这个器官是用来思考的。心之为心,只有在人之“思”的实际活动中才有意义。血肉之心是指心之本体,神明之心则是从心之本体所产生的主体意识,实为大脑的功能是担任、接受、分析外界事物的任务,“意”是心中产生的忆念活动。“心的接受、分析活动是取材于外界客观的反映,是心理的认识活动;“意”是忆念活动,是运用旧知识而对待、处理外界客观的意向活动。“心与意”包括于人的心理活动全过程之中,是具体心理活动的两部分。“心”是进,而由客观至脑“意”是出,而从脑由主观归于客观。

心”是人心理活动的一部分,是心理活动的先锋、前导,是心理的认识活动,是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在武术运动中,动作的单一或组合,彼行为对我的要求是客观的不随主观意识改变的。“意”是人流露出的情态,是心动的外溢、表现,它往往与语言、行为结合一起,是针对反应的处理与对待,是心理的意向活动的结果,是武术运动中的思维注意(意念),渗入主观因素,是可变的。故而,“心与意”二者必须要密切配合一致,“心意不合”则会使人思非所心,所感非所触,心不在焉,主客观相离,阻碍着我们正确地认识客观规律,使我们常常作出不正确的判断,相反的选择,错误的行动。形意拳将“心与意合”列于首位,其意义深刻是不言而喻的。

“意与气合”的“意”与“气”,是每一门武术学科和养生学科都强调的准则。意者,思维,意念;气者,呼吸也。因为肺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的作用,即肺通过呼吸而参与气的生成和调节气机的作用。“人身之气,禀命于肺,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医门法律·肺痈肺痿门》〉武术运动所练习之内劲,首先就是靠肺呼吸来完成的,人们通常称之为“气功”,即用意念调节肺呼吸,配合动作姿势的变化,使人体的肺活量增大。人类本身就具备了自然的一呼一吸,为什么要强调用意念去呼吸呢?因为形意拳是一门学问,是人类生命体质的再生改造学科,必然有着他别具一格的技术要领和要求,如果没有其特别之处,又怎能称是学问呢!

呼吸本身就是人体运动的能量供给之一。是每一个人与生都具有的,虽然终日呼吸不断,然而这种呼吸,大都是出多入少,粗而短,不能细而长;急而浅,不能缓而深,婴儿在胎中,是依靠脐带从母体血液中吸收氧和营养液,鼻不呼吸,吸至初出胎时的大器一声,而外界之空气乘隙自鼻而入,于是后天的鼻呼吸遂操持着人体生命之权。开初之时,吸入之气长,呼出之气短,而身体日壮。继之,呼吸长短平均,身体之发育及此而止。到中年以后,呼出之气渐长,吸入之气渐短,而身体日渐衰弱。临终时,仅有呼出之机,而无吸入之机,鼻息一停,命根遂断,肺工作的停止,人的生命也就结束。

肺的功能乃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呼吸是胎儿于母腹中与外围环境的物质交换(呼吸),它是被动地由“脐带伴随着母体的呼吸而进出,主动的是用“皮肤”通过羊水与母体实现沟通,交换以吐故纳新。中医学理论认为:肺主皮毛,同全身的开合。胎儿主动和被动的呼吸是先天肺功能的表现,先天肺呼吸是整体的,全方位的,彻底的。后天的肺功能是靠“右三叶,左三叶”的肺来实现的,其作用是在降生的器喊声后起步发展的,胚胎期的肺只有其形,而无其功能,其质是实体,离开母体的器喊声才使实体的肺气充成空,而实现人体的呼吸运动。故肺是人体中的薄弱环节,其功能落后于其它器官九至十个月。中医学称之为“娇脏”。原来以丹田(脐带,中医称肺司呼吸,肾主纳气的原理)为主而肺从属的先天而后天的自然呼吸,改变成了由肺独家承担,同时又勉为其难的非自然呼吸。肺的劳动量过大,超过它的正常负荷,常常又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外感六淫的侵袭,因此它必将过早地损坏,到它处于勉强支持工作的时候,由肺开始导致的连锁疾病就反应出来。对此,养生家、武功家们就选此作为发屐自我的突破口,以弱处入手,变弱为强来健身强体,得以延年益寿。

祖国医学认为,呼吸是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呼吸一曰错乱,人体就会气血不活,气滞了,血瘀了等等。这样,人就得病:一旦呼吸调畅,气顺时,人就心清气爽。至此,历代的养生家和武功家们围绕着这个“呼吸”大作文章;将口鼻的呼吸进行了千般的变化实践,认识到正常的人体呼吸方式有两种:一是胸式呼吸,二是腹式呼吸。胸式呼吸的运动先是胸肋向外向上扩张,同时两肩也向上抬升以帮助胸廓扩张,外界空气便压入肺内而完成吸气;然后腹壁松回原位,横膈膜回升,于是肺内贮气便被压出而完成呼气。由于腹式呼吸吸氧量大,对胸廓及肩廓的运动幅度影响较小,因此内功呼吸常采用以腹式呼吸为主的呼吸方式。在腹式呼吸中又可分为顺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两种。顺腹式呼吸是当吸气时小腹微微隆起,逆腹式呼吸是呼气时小腹微微凸大。它们都是以意调息的深呼吸运动,是通过橫膈膜的不断升降和胸、背及腹部肌肉的弧形松沉和旋转运动,形成柔、匀、细、长的呼吸节奏,达到了归根复命的境界,于人体的健康保障带来了不可思议的良好效果。由此可知,意与气(呼吸)是可合而不可分,而且必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气与力合”的“气”与“力”,即是指呼吸的方法与肢体屈伸及肌肉松紧的相互配合,通常的运力方式是吸气时蓄力,并且说,形意拳还讲究关节对争,肌肉抻拔以增内劲,在做这种运动时,必须是以呼吸做动力来完成的,没有呼吸的配合,人体是不可能做出一些能对肌体有锻炼性质的运动的;反之,只有呼吸而没有肢体及肌肉的动作变化,则显示不出人体的力量来。气与力是相表里的关系,即气运行在体内,而在外则表现为力,因此,若有气无力,则气无法得到运行和表现。而若没有气,力则无从产生。人在心慌意乱气散时,其力无以致用,表现得手足无措。

内三合的“心、意、气、力”只能合而不能分,是呈一条线而贯穿串联结合。四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内三合了,才能促进外三合。

“外三合”的“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是针对外部肢体动作而言的,肢体的动作是有开有合,“开”则拳式放纵而舒展,“合”则架式归聚而收敛。“合”之归、收,自然是力合劲归,而臂腿联合;但“开”之放,舒“腿蹬臂伸”臂腿相争力分之中,却不全然臂腿相离,亦不失合的因素,故言合,不语开。这是因为,合是基础,开是运用。势不合,劲力不聚、散漫,开之则力不整、劲不和。古论中说:“以心意主宰之,以气行使之,然气之表现者力也,力借以表现者四肢也”。其意是说:心意相合主宰着气的运行,气的运行表现为力,而力须靠身体四肢的运动来表现,也就是说内三合要与外三合相结合,做到内外相合。外三合的关键是达到肢体的上下相合,协调动作,即势整。只有势整才能达到内三合,即劲整。同时也只有做到了劲整,才能保持势整。由此可见,内三合与外三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内三合之外,还须做到心与眼合(眼为心之苗),肝与筋合(肝主筋,其华在爪),脾与肉合(脾主肌肉),肺与身合(肺主一身之气,及主皮毛,肾与骨合(肾主骨):在外三合之外还要求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这看起来十分复杂,难以掌握,但归根到底,正如古拳论中所讲的道理,即:“心意一动,手足相应,肩胯相合,肘膝相随,周身之气不运自运,不聚自聚,内外如一,成其六合”。“虽云六合,实则内外相合。虽云内外相合,实则阴阳相合”。阴阳相合,先天真一之气运行,总之,内外“六合”的结果是“全身如一””,势呈整体运动,拳示整劲,练现“眼到,手到,脚到,身到”,两臂腿,身齐动共止,终使行拳中的身、步、手、神等和谐、统一。

从而可知,“六合”是将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局部运动和谐成章,是以“六合”实现人体运动中的生理活动与心理过程的统一,是以“六合”突出思维活动在人体运动中的先导作用,是以“六合”使大脑的神经中枢与效应器畅通无阻,是以“六合“反应形意拳运动的“身心同练”,性命双修。这就是形意拳的“六合论的真实意义。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