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生传吴式太极刀(二)(上)

张全亮

一、吴式太极刀基本常识

1.刀的形态:稍弯狭小,前三分之一双刀似剑,有尖锋。后三分之二为单面刀,有刀背。内称为单背剑。刀柄较长,顶端有一圆环。刀身与刀柄之间,有万字形护手,亦称刀盘。

2.刀的尺寸与重量:刀的尺寸均与同身尺寸计,即刀尖触地,刀环与两乳连线的心点的膻中穴相齐。刀柄长度为三握把长,刀的全长减去刀柄的长度,即为刀身的长度,刀身宽度,后三分之一与中、食指并紧其根部到中节的宽度相等;中三分之一的宽度,与中、食指并紧其中节到第一节的宽度相等。前三分之一的宽度与中、食指并紧其第一节,即指尖的宽度相等。

吴式太极刀的重量,过去为2.5公斤。现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练功用,重2.5公斤,一种为表演用,以使用称手为宜,一般为一公斤左右。

现在市场上出售的太极刀,刀身长有2尺6寸的;有2尺8寸的;有3尺的;还有超过3尺的。重量多在1公斤以内。

3.刀体各部位名称(略)

4.持刀方法:

1)左手持刀(起、收式或不用刀时)

刀背贴手臂前,手心贴刀柄,大指在外按在刀的护手上,小指、无名指、中指屈扣在刀柄上,食指抵住刀柄。

2)右手持刀

A.顺把持刀:持刀时,凡手心向左或手心角度大部分向左刀刃向下者,皆称之为顺把持刀。如向前扎、劈,向后拉等刀法

B.阴把持刀:持刀时,凡手心朝天或手心角度大部分朝天,刀刃向左者,皆称之为阴把持刀。如向前平刺、平扎等刀法

C.阳把持刀:持刀时,凡手背朝天或手背角度大部分朝天,刀刃向外者,皆称之为阳把持刀。如向右抹、带等刀法。

D.内把持刀:持刀时,凡手心朝向自己或手心角度大部分朝向自已,刀尖向右,刀刃向上者,皆称之为内把持刀。如左右分扎的蓄势。

E.外把持刀:持刀时,凡手背朝向自己或手背角度大部分朝向自己,刀尖向左、刀刃向上者皆称之为外把持刀,如向上托、截等刀法。

F.反把持刀:持刀时,凡手臂外旋,手心斜向上,刀刃向上或向外者,皆称之为反把持刀。如提膝反圈等刀法。

G.逆把持刀:持刀时,凡臂内旋,手心向外刀背向内者皆称之为逆把持刀。如缠头护身、歇步藏刀等刀法

H.合把持刀:持刀时,凡以左手辅助者皆称之为合把持刀。如推、滑、推撩、推托、压力、摇、推、托、压刀环等刀法。

二、吴式太极十三刀的风格特点

一、运动特点

轻静柔化,紧凑舒畅,川字步行,斜中寓正,形神兼备,气畅势猛缱绻多姿,纯以意行

二、形象特点

移动似春风杨柳,起伏像浪拍云涯,转换犹万向轴承,气血若潮起潮落,神意如行云流水。处处要体现出中、松、圆、空、合、沉、稳、活、灵、畅十字妙诀。

三、用法特点

以动为本,以变为法;以腰为轴,整体发力;以捷制疾,以神摄敌;以巧取胜,合力击人;虚虚实实,刚柔相济;不招不架,不封不闭;逢坚避让,遇隙削刚;沾粘顺势,首取其腕。

上述三方面的特点都是精心提炼,高度概括出的,言简意赅,每句甚至字都有很深的内涵,习者应在苦练中含英咀华,认真揣摩、体悟自会感到妙趣无穷,亦会功随意长,不断进步。

三、吴式太极十三刀用法

名称简释

吴式太极十三刀和吴式太极拳一样,动就是法,不动也是法。式式动动都有极强的技击含义。每式每动的技击含义都在意念之中,所以在演练时必须先在心,后在身,做到练时眼前似有人,用时眼前似无人,要形随意动,意在刀先,刀随心意。每式的规范要求,意念要到位,每式的技击含义,意念要十分清楚,并且要在过程和落点时都要神形一致地体现出来,要做到心想、意动、眼看形随,上下协调,内外如一。

下面按吴式太极十三刀套路中所包含的各种技击招法,去掉重复,进行排列注释,以使习者明确要点,抓住精髓,准确把握吴式太极十三刀各式各动的技击含义,有效提高演练效果和技击水平。吴式太极十三刀的用法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三十个字。即:

扇、劈、砍、剁、切、按

扎、刺、豁、撩、挑、挂

推、滑、抹、带、托、截

轰、扫、捋、拦、剪、剜

堋、磕、砸、戳、拨、斩

这三十个字的意念含义是:

顺把持刀,使刀身向左右运动为扇,可与截、挂切、按等刀法连用。如第三式(组)的“左顾后盼两分张”中的“左弓回挂”;就是先扇后挂,如第七式(组)的“三星开合自主张”中的“半马下切”的过渡动作就是“独立掳扇”。

劈:

顺把持刀,使刀刃向下、向斜下、向后运动,意长而畅者为劈。如第三式(组)“左顾右盼两分张”中的“翻身后劈”;第六式(组)“玉女穿梭八方势”中的“回身后劈”;第十一式(组)“下势三合自由招”中的“左右连劈”等刀法,都是气势较大的由上向下的弧线运动。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