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古典拳论汇解(中)(二)

形意拳拳术变化无穷,皆由阴阳而生;形意拳拳理中的阴阳,均基于阴阳学说之理,其一招一势都要求做到内外相合,亦即阴阳相合,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错综演化,变幻无常,以人体身而言,上为阳,下为阴;手为阳,足为阴;肩为阳,胯为阴;肘为阳,膝为阴。以行动中而言,动为阳,静为阴;刚为阳,柔为阴;实为阳,虚为阴;进为阳,退为阴;攻为阳,守为阴。“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动而生阴阳,静而生刚柔。虚实,则阴阳动静之机,刚柔,则一动一静之理。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通变之谓化,阴阳不测之谓神。刚柔相推,而生变,阴阳相摩,八卦相荡,而易行其中。以象形之理而言,动则为意,静则为性,妙用为神。动静,动而未发谓之机,发而中节谓之和。中者阴阳之大本也,和者天地之大道也,致其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心意象形之理而成乎其中矣”(《象形拳法真诠·阴阳》)。阴阳互用,阴阳相合谓之道。身之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寓,拳之一出,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因;步之一出,进中有退,退中有进,进退相随;招之一发,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攻守兼备。学习者须体会其意而明辨之,以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充实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弄明白形意拳术之真谛。

四、形意拳三体论

(原文)三体者,天地人三才之象也。在拳中为头手足是也。三体又各分为三节,而内外相合。头为根节,在外为头,在内为泥九是也。脊背为中节,在外为脊背,在内为心是也。腰为梢节,在外为腰,在内为丹田是也。又如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是三节之中,又各有三节也。此理乃合六书之九数。丹书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此之谓也。

(解)此段之论述,乃由“道”论中而来,丹书中说的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两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也就是所谓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三体乃天、地、人,故称”三才”,天地人化生出浩渺环宇中的万物,而万物之祖乃是虚无之一气。宇宙一大天地,人乃一小天地矣。

天有三体,日月星(辰):地有三体,风、火、水;人有三体(精形意拳拳法拳理中,又将三体分作三无、三节,三三而合六书之九数;故而形意拳虽有千招万势,万法皆出干三体。

形意拳所言之三体,称为“三体式”。三体之意,一指躯干、上肢、下节:三指身成三曲,此三曲在内易于血气畅行、劲力互拔,在外易于改防进退;其实三体乃形意拳的生劲”之源,是每一个修学者首要掌握的方法之一。形意拳宗师李能然曰:“欲尽形意拳之妙用,必先致力于三体式”。三体式的根本就是去拙力,生真力,成整劲;去浊气,生真气,成混元一气;进而是与己合、与地合,与天合而达到化虚合道。通过三体式的练习,可使周身上下各个关节、条条肌肉,无不意气充周,均匀而浑圆,形成似刚似柔,似有似无的整劲。宋世荣大师论三体式曰:“形意拳术有道艺、武之艺分,有三体式单重、双重之别。练武艺者是双重姿势,重心在两腿之间,全力清浊不分,先后天不辨,用后天之意引呼吸之气积蓄于丹田之内,其坚如铁石,周身沉重,站立如泰山一般。若与他人相较,不怕足踢手击……练

道艺者是三体势单重姿势,前虚后实,重心在于后足,前足亦可虚可实。心中不用力,先要虚其心,意思与丹道相合”。

三体也可以说是三元,此为练习之根本,三元者,上、中、下三丹田矣。丹田为人生命之根。从拳法上来讲,三体又各分为三节;即头、手、足三体化生出根、中、梢三节。以人之一身而言,上肢为梢节,躯干为中节,下肢为根节。分而言之,三节中又各有三节。如梢节中之三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中节中之三节:头为梢节,胸为中节,腹(下丹田)为根节。根节中之三节:脚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然而,三节之中又分三节。以手来说,指为梢节,掌为中节,掌根为根节。从人体运动的发力角度分析,是由不同的三个点来完成(即由曲而伸),这三点就是拳术中所说的三节,能够弄明白三节之理法,而内劲发动之脉络即可知道了。就手部来说,因为手指之力来源于掌,掌的力来自于掌根。所以,掌根催掌、掌催指,而劲方能发出。手的力源自于肘,肘之力源自于肩,所以肩催肘,肘催手,劲即可顺畅通达。足部之力来源于膝,膝部之力来源于胯。故胯催膝,膝催足,而劲乃通。然而肩胯之劲源于身,身之劲来源于丹田(即腰腹部),故而丹田为内劲之总源也。

三节名虽不一而劲法则一,故起于根,顺于中,达于梢。周身的劲力和各节的劲力一样,均起于根,顺于中,达于梢,形意拳称为“三催劲”即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只有这样才能浑身上下整体如一。明白了这个规律就懂得了如何造力,如何传导,如何发放力量的过程。

形意拳理论中之所以把人体各部分为根、中、梢三节,主要目的是让学习者如何用劲,以及造力、发力又是怎样一个规律,而且在明白造力的规律时,于拳技运用中可找准敌之力源将其截断,也就是断其力劲之根源的技术。〈三关手法秘诀》中曰:“大凡见手,必须分清头中尾。闪头折叠者,乃避锐乘虚之法也,如破长蛇之阵,其前敌必是硬旅强军。手法亦然,一身之劲尽在手梢,若见手即打,谓之截法,让过力头,从中击之谓之斩法,从根击之,谓之断法,此乃三关手法之秘诀也”。三节之法,乃初习拳术的必知基础,从有形有势逐渐达到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上乘境界。

形意拳练习的发力首先要明白三节的作用,即根节不明,力无源,手发空;中节不明,力不通,易失灵;梢节不明,力不透,功难成。一旦掌握了发力要领,就要逐渐达到整体归一的发整劲,即拳打三节不见形。所谓的“拳打三节不见形”,即将各个“三节”合而为一,通身一体,完整一气。分而为三,又各有所司,作用各异。但至关重要的是在实际运用中,这根、中、梢必须节节贯穿,节节相催。切不可误以为是“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的这种运劲方法;实际这种是发脆劲、断劲的方法。形意拳所要求的三节劲是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三催劲,须符合“打法须要先上身”的要求。周身一体,完整一气”,“以上以下十四处打法,俱不脱丹田之气”。如不采用三催劲的方法就没有腰为主宰了。没有以腰为主宰的三催劲,就没有周身一力,丹田之气就不能发挥效力。如果不用“三催”之劲,就没有周身一力,丹田之气就不能发挥效力。如果不用“三催”之劲,就是想用“三节”去打,也不可能体现出“不见形”的打,而是手打被截用肘顶,肘顶不行,用肩撞;相递进攻,分节地打,这又是见形地打了。如此则失掉了形音卷所强调的“拳打三节不见形,若见形影不为能;钻横裹拨随机变,手到劲发妙无穷”。“变劲不变手“手去不空回”的特点。要一动而三劲皆至,故有诀云:身以滚而起,手以滚而出,身进脚手随,三节自可齐”。

总而言之,三节之论述,只是学习形意拳发整体力的一个初阶过渡程序,是让初学者明白人体发劲之源,以便逐步掌握整体归一的发整劲。切不可以将“三节”之论述内容视为是把三节分割开来的练习,或有三节之先后的概念。以理论指导实践的时候,还必须以实践来验证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去修炼形意拳,方能获事半功倍之效。

五、形意拳四法论

原文)一曰身法,二曰手法,三曰脚法,四曰步法。

身法:不可前栽后仰,不可左斜右歪,往前一直而进,向后一直而退。

手法:其劲在腕,其力在指,转动灵活,开合自如

脚法:脚起而钻,脚落而翻,不钻不翻,一寸而先。

步法:又有寸步、疾步、钻步三法。寸步者,即张身用寸力催逼而进,后足一蹬,前足自进。疾步者,马形步也。其要全在后足用力,所谓消息全凭后足蹬也。钻步者,一足放直前进,后足随之。步法除寸疾二步外,钻步最为普通,在三步中尤称最要者也。

(解)形意拳的四法,即身、手、脚、步;同时,有将形意拳的四法誉之以“四象”的,这不仅在形式上表现了形意拳的独特之处,同时,于内涵上更突出了形意拳重技击的风格特征。

所谓“四象,即”鸡腿、龙身、熊膀、鹰提”。“鸡者,是取鸡的两腿紧夹,似屈非屈,似直非直,出步磨胫,膝扣裆圆,进退敏捷。鸡腿乃以胯带膝,以膝带足行走,与常人的迈步而行恰恰相反,且以身带步,有抽踩之能,鸡腿之取象,乃趋踝、腿打之法则,若单指动作中之鸡步,则属局限了。鸡腿乃拳技中步中有腿,进则为追起则为打,落则为踩的腿法艺术,贯穿“前腿未起后腿随前腿未落后腿追,与其两腿分前后,不胜两腿并一腿”之要诀,才是鸡腿之真意,故有歌日:“两腿似曲非是弓,两膝紧扣闭中门,出步摩胫防意外,腿法之中此为根”。龙身”者,指周身之法,静如蜇龙,动如游龙,全身连同四肢如游龙一般,能伸能束,能开能合,能刚能柔,能大能小,身无定式,转动灵活,行踪莫测,变化多端而利于攻防。故有歌云:“进退反侧赖此身,纵横腾跃任意行吞吐趋避随势走,千变万化显其能”。“熊膀”者,乃松肩坠肘,含胸拔背可使丹田充实,丹田之气由尾间经督脉达双肩至两膀,故两膀生力,挥臂生风,掌、肘、肩击之皆有效。聚攻防于一体。故有歌云:“圆背含胸气下沉,两肩下垂肘护身,包裹严密唯此赖,出拳应变快而灵”。“鹰捉”者,即把把有抓拿之意也。“把把似鹰捉”,每把“去如钢锉,回如钩杆,起如抽单,落如钩杆”抓中有打,打中有抓,得打就打,得抓就抓,得勾就勾,得拿就拿,总以使敌受制为妙招。就以头、肩、肘、膝、胯击敌,也须用手勾住、抓住、封住或搂住对手,使其不得反把逃脱。鹰有藏爪之能”,“抓拿之疾”,因此,手足之法,皆寓有抓拿踩打之意,才为身法中“鹰捉”。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