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式太极拳三十六手与传统套路比较研究(二)

在架式的名称上即使相同,但在具体动作上或要求上也明显不同。即使在外表架式上似乎相同,要求也不相同。下面举几个例子:

起式:二者都要八字静立,全身放松,舌顶上颚,但传统套路要求:“全身像立在沙漠之地,有向下松沉感,和一人立于广袤沙漠,独立守神,寂静自然之态,又有唯恐身体陷下之精神集中状态。”(太极拳全书》第539页)而“三十六要求:全身像立在水波上,随波上下,似达摩“一苇过江”。意守丹田,任身上真气在全身自然流动。二者在意思上是相同的,但在文字表述是有差异的,意蕴也是不同的。

开合手:传统套路的开手动作为两手相对,指尖向上,分别向左右分开,开到两虎口与两肩相对而止,两手与肩同宽。微停,目视前方。合手为两手心相对慢慢向里相合,合至与脸同宽,稍停,目视两手中间(太极拳全书)第542页)。而三十六手”为升降开合:开时两小臂成水平直线,合掌成垂线。开的时候,指尖先开,掌根后开,开至两个乳根处止(如果开大了,就是“散”了),两手成一个太极;同时左足往下踩劲,右足微虚,身体上升,两小臂仍为一水平直线,掌与小臂垂直。合的时候,掌根先合,指尖后合,成虚心合掌,两个手心微凹,合成一个太极;同时,身体向下降(低架子要蹲下来蹲到底;高架子身体微向下即可)。升降开合时脊柱与地面成一垂线,直上直下,不前俯后仰,不左右摇摆(据陈健侯的再传弟子说,他当初练成开合手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

传统套路为明手而“三+六手”为暗手。例如懒扎衣,三十手非但有卍字手,而一手要从另一手手臂下穿出,两手成卍字手;并两手以手腕为轴划一个立圆(一个圆字),化手后随即发出。其难度是较大的,用的是抹劲合并螺旋劲,力量巨大,而且变化无穷,对手往往防不胜防,故有“王手”之称。

三十六手”处处要求“平、直、圆”,而传统套路无此要求。

三十六手”中有盖面掌,如“如封似闭”,用手掌把对方封住后,即以手腕为轴,画一个立圆,一个盖面掌打过去。众所周知,八卦打人一般不用手心面,而是多用手背的。又如立掌,本来是形意拳的掌法,要求从对面看不到手心,这一点在三十六手”中体现得很明显的。“三十六手”中的鹞子钻林、黑虎出洞、披身伏虎、白鹤亮翅等等,还有在形成动作过程中出现的“猫洗脸”等,更具有形意的特点。所以我认为,”三十六手”更好地体现了太极、八卦、形意相结合的特点。

四、两套套路各自的作用

二者的目的同中有异。传统套路的目的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三十六手”的目的是:强身、克敌、祛病、延年。二者都把强身健体放在首位,但“三十六手”把“克敌放在比较突出的位置上。它在演练时,强调外示安逸,内里上弦”,似在与野兽搏斗。而传统套路更强调的是修身养性。我看过李德印主讲的孙式传统套路97式的碟片,由邱惠芳演练示范,其动作轻灵、优美,确有“修身养性”之功效。我看过我岳父陈健侯打的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他动作轻灵、优美,似圆球弹簧,行云流水,其风采更是无人可及的。岳父的弟子张祚玉曾云:“三十六手是对付衣冠禽兽的。练时如旭日徐徐东升,用时如阳光无缝不钻。”

传统套路是孙剑云定型的,人人可学,适宜推广与普及。事实也是如此,由于孙剑云、孙叔容、李德印等人的共同努力,在国内已成立了12个孙式太极举研究会,在海外成立了4个孙式太极拳研究会,其会员数相当可观。特别是孙剑云把究),杨太极,当初也很难练的,吴图南在跟杨健侯学太极拳时,由于过于艰难,差点自杀。后来杨澄甫对杨太极进行改进,放弃了一些过难的动作,变成普及式,在全国推广。现在从全国来看,练杨太极的人最多,所有集体表现的都是杨太极。所以“普及式”并不低一等,只有大众化,普及式,才能推广,当然普及式也必然要摒弃一些原本属于精华的东西。但这是有得有失,得是主要的。事实说明,只有大众化的东西才能流行起来,而流行起来的必然是大众化的东西。我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孙剑云定型孙式传统套路是的重要意义。孙剑云被定为“中国十佳名师之一,靠的就是这种实绩。有人说,他们吃的是“健身饭”,我认为吃健身饭有什么不好呢,“增强人民体质”不是最重要的事吗?当然,也不是说传统套路没有技击功能。

孙式三十六手太极拳,由孙禄堂宗师秘传给陈健侯先生陈健侯先生对三十六手也有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据其子女讲,字手是孙禄堂宗师传授的,但字手的内旋、外旋、左旋、右旋,都是陈创造的。此外,他还创造了小吊掌一式。他的弟子张祚玉在陈健侯师谢世后,把三十六手公开传授,可能也加进了自己的创造。但是,三十六手的架子没有变,这一点是肯定的。三十六手的特点是技击性强,学的难度也很大,特别是卍字手,是很难练成的。而卍字练不成,是不教套路的。据说,陈健侯先师的再传弟子周德良曾收过一个徒弟,练了年多,在全市比赛中获第四名,但后来他无论如何不肯继续练了。父母逼他,打他,也不肯练了,原因是越练越苦,这种苦实在吃不消。所以,陈健侯先生曾说过:“没有坚贞恒,真传学不成。”由此可见,三十六手适宜的只是极少数人。只有那些有志于武术的人,筋骨特好,悟性特高,武德高尚,有着坚强的意志与毅力的人,才能学三十六手。它是无法普及与推广的。这就是它的局限性。何况在学会套路后,还只是一个开头,还要懂得用手,还要练推手,懂劲,听劲,最后是散手,在与高手对打过程中提高自己。一个成功的武术家,哪个不是身经百战的呢?

当初张祚玉跟陈健侯先师学三十六手,张的基本功够好了。他在河南“打省考”(打擂台)中获第二名,河南省国术馆毕业后,又跟名师马方侯学成了对太极,他会上百种套路,但陈健侯还对他不满意,好像孙禄堂对他的那些武艺高强的学生总是不满意一样。张祚玉与许多高手较过手,无往而不胜。(关于张祚玉将由他的弟子为他写传)但他说:“我不能上陈老师的手。”而现在张的弟子,有的套路不错,有的推手不错,有的散手不错,但他们说:“我们统统不能上张老师的手。”一代不如一代,是武术界出现的普遍现象。当务之急是必须培养出三十六手的真正接班人来。

我本人认为,“三十六手”在打技击牌的同时也要打健身牌。“三十六手”的健身功能也大于传统套路的。一是因为它运动量大于传统套路,打一趟往往是一身汗;二是有字手,手上动作特别多。从中医理论来说,已字手的“平”是坎卦,直”是离卦,坎为水,离为火,水火既济,身体健康。从现代医学理论来说,手上末梢神经特别丰富,手一动则全身的神经都动起来了。有个人叫胡善愚,原来体质极度差,后来拜我父为师,练三十六手大极(只到野二分果平后面明显改善,现已80多岁,胃炎也明显好转,更奇怪的是性功能的恢复与增强。当然在打健身牌时,对三十六手中一些偏难的动作(如朝天蹬),要取消;过严的要求降低一些,不能那么严格,否则能学的有几个人呢?走普及化、大众化的道路,是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对旨在“克敌”的学徒,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这是丝毫含糊不得的。

关于三十六手与传统套路关系,有人认为三十六手是传统套路演化来的,但我认为,恰恰相反,传统套路是三十六手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而来的。孙禄堂是因材施教的良师,他一生中桃李满天下,他根据各个学生的特长进行教育。据说,各个弟子所学太极拳也是不尽相同的。他把三十六手只传给个别悟性特高的人,而把传统套路用于普及与推广。据我岳父讲,当初孙师曾对他说过:“跟我学太极拳,你要把以前所学全部忘记。真传是靠口授心传的,我著的那些书,大都是吴心谷写的,你不必看。

总之,孙式太极拳这两套套路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短者应该并存,可供广大武术爱好者自行选择,谁也不要否定谁。其实孙式拳是一个庞大的门类,不仅有形意、八卦、太极拳,而且太极拳也有多种架式,应该让它们各放异彩。“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期待这种局面的真正出现。

注释:

①详见拙作(武林奇侠孙禄堂逸事〉(《搏击)2005年第6期,在百度网和 Google网均能查到)。关于学拳时间一说为1912年,民国元年;一说为民国三年,1914年;一说为民国六年,1918年。

2详见中国武术大型丛刊(武踪》第2期,1985年4月出版的陈登临撰写的《孙禄堂授拳陈健侯记)或者《搏击》20年第6期(孙禄堂授拳陈健侯纪实》,在百度网和Google上可查到

③三直:头直、身直、腿直。四顺:顺头、顺手、顺身、顺足。六合: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一-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④详见陈健侯再传弟子周德良、孔小安、陈九皋整理的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精武〉1985年第3期)。关于为什么叫三十六手,一说其主要的架式是三十六,暗合《周易)三十六个连体象(见陈登临撰写的《孙式三十六手太极拳拳理根据浅谈》,〈武踪》第2期,1985年4月出版)另说,是借古代阴阳学说太阴六六之数,是一个虚数,表示手法变化无穷的意思(陈九皋《卍字手浅析),《精武〉1985年第3期)

⑤关于卍字手的技击意义,详见陈九皋写的《卍字手浅析〉(《精武〉1985年第3期)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