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概念辨(二)

因此,养生气功与武术内功有着本质的区别。

纵观历史,武术在宋、元朝代已大有发展,如武松拳,岳家拳等。明朝时,太极拳等内家拳兴起。到清朝中末期,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武术的发展也几乎达到顶峰状态,这时武林高手层出不穷。如:太极陈王廷、形意郭云深、八卦掌董海川,以及自然门杜心五等等。

我们从这个时期的武术入手分析,有利于弄清武术的根本内涵。

譬如:形意拳的“形”,就是搏击技术动作;“意”,就是内功。形和意高度结合时,形完全揉在意中,意也完全贯于形中。形即意,意即形,以致在练拳的高级阶段“有形有意都是假,拳到无心始见奇”(内功和搏击技术相合到“无”的境界)(郭云深语)。拳术完全成为一种本能,遇到敌手时根本无须考虑用什么招术。可谓:“举手投足皆是招,手脚到处力无边。”郭云深“半步崩拳打遍黄河上下无敌手”是其一例。

有人认为,桩法锻练中的“形”只是培养内劲的合理之间架结构,而并无技击含义。此言“合理间架结构”尚可,余则差矣!

前述证明,当人们有意识地把搏击意念和某个最基础的搏击形式结合起来进行长期训练时,技击逐渐成为一种潜意识,意念作用于人体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力量。因此,无论何种桩法形成,都可在技击意识的支配下变成搏击技术。只是有的从外形上就可明显看到其技击含义(如形意拳三体桩),有的则不易看到。如:太极拳不仅在演练,培养内劲时,要求形、意无处不圆,而且在搏击发力时,也要无处不圆。因此,这个圆便是技击术——虽然不是明显的搏击形式。

总之,当内功通过某种特定方法与技击形式相合时,才能产生“内劲”(外家拳亦然,只是结合的方式不同,但殊途同归)一一种包含了全部武术内容的物质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由社会环境、生产力等的变化,武术的技击意义已逐步成为一种象征。人们取其内功来养生健体,而一些体育项目也选取了武术中的某些搏击技术动作,用来表演或比赛。这就造成了武术概念的社会性分离,造成了人们对武术的误解性概念。其结果是武术成为气功或花拳绣腿,好勇斗狠。值得安慰的是,真正掌握武术的,在民间还大有人在。

逻辑和历史的分析证明:武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只能是内功和搏击技术的统一过程,即:内功和搏击技术的统一,叫做武术。同时,由于她融进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因此,又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