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十二势(一)

李鸿江 整理

“易筋经十二势”初见于明代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手抄本《易筋经》。清代少林寺僧盛传此功,后来流传于民间,演变为难易程度不同的多种练法。现以清代同治十三年刻本的《易筋经》为依据,参考各流派的练法,摘录整理介绍于下: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原决: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饮,心澄貌亦恭。

歌日:身体直立如泰山,两目平视半垂帘。双手合十胸前对,平息静虑神气敛。

动作:身直立如柱,头悬若顶天,足立似入地,两足叉开与肩同宽。两眼平视半垂帘,舌抵上腭齿扣合。两臂屈时环拱于胸前,双手合十,掌心劳宫穴相对,两拇指尖朝上,置于气会膻中穴处。收欲神气,静心平息,呼吸二十一次。每呼气时,以意松沉肩、肘、腕三关节,体会气至手指之感觉(见图一)。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

(又称横担降龙势)

原诀:足指(趾)柱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歌日:双臂平伸似展翅,开降浮沉三运气。地气上开龙飞腾,两足向下趾柱地

动作:承上势,双手向左右两侧外旋分开平伸与肩平、如展翅之状,目向前平视,掌心向下,开降浮沉三运气,引气入丹田。然后,翻转掌心向上,如地气上升,青龙升腾,平心静气,呼吸二十一次。每呼气时,以意体会手掌心如有上托物之感,两足趾向下抓地之感(见图二)。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

(又称掌托天门势)

原决: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要负浮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歌日:掌托天门目上观,抵腭咬牙不放宽,呼吸起落配合好,提足颠脚力托天。

动作:承上势,两手由两侧上举至头顶上方,双手塌腕翻转掌心向上朝天,双手中指对于百会穴上方,臂肘挺直,全身伸展。舌抵上腭,咬紧牙关。两眼反观百会,内视丹田。双足跟提起并外展,呼吸二十一次,起呼落吸,颠脚托天3一5次。以意体会手心向上托物之感和脚尖着地之感(见图三)

注:骽一是腿字的古写异体字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原决:只手擎天掌复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平调息,用力收回左右侔。

歌日:只手上举掌擎天,只手推开三门关,两手互换侧身转,双臂用力似线牵。

动作:承上势,双手握固成拳,屈肘收至大臂平肩,小臂垂直向上,拳心朝前,配合吸气;右手横掌向头上方擎起,掌心朝上;左手同时经左腋下、期门、章门、京门三穴(称开三门),向后至命门穴处,再下撑至尾骨处。目视右劳宫穴,意守命门穴,两手同时用力并转体三次。深调息,呼吸七次。吸气到命门,呼气至劳宫。每呼气时,用意使右掌根向上,左掌根向下撑劲,两掌指梢有对拉感(见图四)。

收回至双手握拳屈肘大臂平肩,再换左手向上,右手向下,其他皆如前唯左右方向相反。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原诀:两骽后伸前屈,小腹运气空松,用力在于两膀,观拳须注双瞳。

歌日:一腿前屈弓箭步,一臂前伸拽牛尾,两手交替左右势,转身换足调呼吸。

动作:承上势,双肘下垂,双手落至胸前,由拳变掌,两掌心相距尺余而对,眼看两掌,配合吸气。右脚向右前方迈出半步,右腿弓,左腿蹬,成右弓步。同时两掌握固成拳,向下分别贴于大腿两侧,右拳上挑外旋至肩前方,左拳摆起至臂后方,两臂微屈时呈弧形,如倒拽牛尾之状,眼看右拳(见图五)。呼吸二十次。每呼气时,用意向外抻拔两膀,微紧两拳。然后,两拳收至胸前,转身换足,成左弓步,左拳外旋上挑至肩前方,右拳摆至臂后方,其他同于右弓步,唯左右方向相反。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