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极内功破译之——八极小架与易筋经(一)

李会宁 李会勇

八极拳是我国的著名拳种之一,目前海内外武林人士大都认为八极拳为只会练“硬”的外家拳。可是八极门圈内人士却都是以“内外兼修”的方法获得超常的功力,并驰骋享誉于中外武坛。据笔者所知,历代八极前辈所练的内功一般都从八极小架入手,通过练形、练精、练气、练神达到易筋、易骨、易脉、易髓的目的,这与众所周知的易筋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通过多年的研究和体悟,笔者认为“八极小架就是易筋经的变异”,二者在功理、功法和效果方面几乎完全一致。下面笔者就运用一些论据论述这一观点,不确切之处还请各界方家批评指正

一、关于易筋经

1、什么是易筋经首先,翻开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武术与养生》一书,书中讲道:“易筋经是一种内外兼练的导引强身法,练内名洗髓,练外名易筋。《易筋经》相传为梁武帝时代印度高僧所著。但也有学者考证,《易筋经》为明朝天启年间紫凝道人搜集医、释、道流行的养生导引术及汉代东方朔的洗髓、伐毛健身法,并在宋代“八段锦'的健身理论等基础上编辑而成的。另外,清朝初期手抄本尚有海岱游人于大元中统元年(1260年)所作之序。综合诸序,初步判断(易筋经》在宋元以前已广为流传于少林寺内众僧之中,罕有外传。明清以来,其法才广为人知,日益流传,而且演变成了数个流派。人们常把易筋经分为动式和静式(指坐式八段锦)。”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编辑并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健身气功。易筋经》中说:

“易筋经原自我国古代导引术,历史悠久。据考证导引是由原始社会的“巫舞'发展而来的,到春秋战国时期已为养生家所必习。··. . . . 在易筋经的流传中,少林寺僧侣起到了重要作用。六朝至隋唐以来,和尚们借此活动筋骨,习武健身。··明代气功家梅颠道人在《赤凤髓。食饮调护诀第十二)中记述:“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文中的“易髓'、“易筋'应与“易筋经'有先后联系。因此,易筋经本为秦汉仙道的导引术,被少林寺僧改编于唐宋年间至明代开始流传于社会,应该没有疑义。”

在上面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一是易筋经最初是由古代道家(道士)所创,后流传于少林寺佛家弟子中,而非达摩所创;二是易筋经不但具有养生的价值,还有技击的价值。

2、易筋经的功理

康戈武先生(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中载:(易筋经)自天台紫凝道人创编以来,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先后有多种版本出现,并逐步形成了了自己的体系。主要内容包括易筋经《总论》、《内壮论)、(内壮神勇)、《外壮神勇八段锦)、(十二式图》等。易筋经从理论上总结提出了“内壮”和“外壮”相统一的观点,也就是内功和外功均衡修炼。修炼的目的是“以血气之躯,易为金石之体”(《总论》)。所谓金石之体,即“有形之身”、“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内壮外强、内坚外勇之体(《内壮论》)。《易筋经》确立的这种强身与技击统一,而以强身为基础的锻炼观,正是武术气功的宗旨。

(易筋经)的修炼原则是“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所谓“无形”指人体内在的“精气神”:所谓“有形”指人体外形的“筋骨皮”(见(膜论》)。炼“有形”与炼“无形”相互辅佐,就是武林中常讲的“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易筋经》确立的这种内外兼修观,正是武术气功的锻炼原则。

(易筋经)将练功的全过程分为“内壮”和“外壮”两个锻炼阶段,并规定了先内后外的程序。(易筋经。外壮神力八段锦》认为“内壮即得骨力坚凝,然后可以引达于外。盖以其内有根基,由中达外方为有本之学。”“内壮”阶段又依次分为“凝固”、“充周”、“畅达”三个步骤。所谓凝固,是通过守中锻炼,将全身内气凝聚腹内而不外溢。所谓充周,指积气充满任、督二脉。所谓畅达,是之内气能够随意畅行。“外壮”阶段依次可分为外导、假力、实操三步。所谓外导,是将内壮锻炼所获得内气引达于四肢。所谓假力,指凭空作势,进行推、拉、举、按重物般的术式锻炼。所谓实操,指借助绿豆袋、沙袋、热水、大树、巨石等磨练皮肤和增长实际攻击力。此外,不论练内壮还是练外壮,都要遵循柔拍和捶打用力“初行功时,以轻为主”,“渐次加重”;对身体的刺激程度要由浅渐深,髓“渐次加力”而“震入于内”(《易筋经·行功轻重法·用功浅深法》)。(易筋经》确立的这种内壮即熟,再练外壮,循序渐进的增大锻炼负荷的练功方法,正是武术气功普遍遵循的锻炼程序。

3、易筋经的练法

江西省南昌中医学院李良根先生在(少林易筋经)中阐述了易筋经的锻炼要领:一是动作准确,势正招圆:二是呼吸自然,意念集中:三是动静结合,快慢转换:四是刚柔并用,虚实相兼。行功时每一个姿势每一个小动作都不能有丝毫马虎,一定要圆活而不僵滞,同时动作要紧密配合呼吸,采用逆腹式呼吸法,气息长的人动作速度就慢一点,柔一点,气息短的人动作速度就快一点,刚一点,一呼一吸为一息,每个姿势都包含着若干个“息”的运行。总的姿势动作要求以静为主,以动为辅,动作静方能意念做到集中,意念活动一般指的是“数息”,其法即默数鼻端之呼吸次数,初练时数三十息,逐渐增加,至百数为止。“数息”时精神要专注,不可有丝毫的外驰,使内气随任督二脉流转至丹田凝聚而不散,并时时催动内力,使内劲保持不退,越练越坚。

康戈武先生也在《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中对清朝同治十三年刻本《易筋经》的练法作了介绍,在松静自然、敛神静心的基础上“平心静气,缓缓地呼吸二十一次,每呼气时,以意体会动作的气感和力感。

二、关于八极小架

1、对八极小架的思考

1989年笔者在河北省廊坊市工业学院上学,得识罗疃八极拳名家、原中央国术馆一等教官韩化臣的再传弟子苏亚军先生,当时我们是同学。亚军那时十八九岁,虽然年轻,可他的八极功夫已经相当深厚了,因为他从七岁就跟随原中央国术馆教授班学员、黄埔军校教官赵荣林先生学习八极拳了。说起学攀,这里还有一段小故事,笔者从小喜欢书法,当时在全校组织的书法比赛中,笔者荣获特等奖。而在同年元旦联欢晚会上,亚军出了一个节目,就是打了一套八极拳。当时我们两人都成了全校的“名人”,相互敬佩。于是就凑在一起商量换艺,笔者向亚军学习八极拳,亚军向笔者学习书法,学拳的时间定在晚上,学书法的时间定在中午,这样二人都学得很认真,教得也都很认真。当然笔者先学的就是八极小架,亚军教学很严(练习前还要练两趟弹腿),每天一个动作,如果这一动作做不好,就不允许学下一个动作,亚军说师父就是这样教他的。这样一套只有二十几个动作的小架练下来整整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后来又用了半年的时间学会了大架和对接。现在回想起来,练的候采取的是“一步一桩”的方法,站累了才能换下一式。当时也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练,只是觉得腿上有劲了,饭量增加了,头脑清醒了。1991年,笔者又在廊坊市万庄镇结识了王忠泉(与李书文是师兄弟)的再传弟子付广池先生。付先生曾在部队担任过武术教官,当时他在我们学校附近开办了“飞龙武馆”,付先生请我为他的武馆书写了牌匾(现在仍悬挂着),他的弟子很多,有部队战士,有武警战士,有高校学生,还有各县的武术爱好者。付先生教笔者八极拳也是从小架开始,并为笔者拆了拳,讲了法,记得那时他对我讲,八极属于武当门的下三门,是典型的内家拳,当时我也没往心里去。

毕业参加工作后,我一直没有放弃练功。后来又跟沙国政先生的弟子李云祥老师学习了杨式低架太极拳,就想,为什么太极拳就是一种编排套路,而八极拳却有小架和大架之分呢?而且,小架和大架的练法又截然不同,为什么大架不“蹲”不“耗”呢?八极门都知道,吴钟时代八极拳只有小架、大架和对接,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呢?这几个问题长期困扰着我,直到2000年笔者拜霍文学先生为师,得先生教诲,才了解了八极拳的理论知识,霍老师有一套内功易筋经套路。这才对八极小架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认识,才知道每一个武术门派都将桩功视为培元养气、炼神求劲的的法宝,谁得到了真传都不会轻易传人。随着武术理论知识面的进一步拓宽,笔者发现在传统的武术套路中,没有一种象八极小架这样练,很是独特,在霍老师传授数息、运气之法后,才真正领悟了八极小架的内涵,将其与易筋经联系起来。

2、八极小架的功理内涵

据清末民初的(罗疃八极拳谱)云 八极小架乃八极拳之精华也,定势极为重要,乃八极拳之基本也。讲究内三合、外三合,要以意行气,以气促力,内外相合,身心相印,内外上下完整一气,动中含静,静中含动,停似走,走又似停。练好小架是获得“将健身与技击融为一炉”的精妙真谛至关重要的途径。讲究阴阳顿挫,气力贯通,内以练气,可独善其身,外以练硬而壮筋骨。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