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学太极追怀李雅轩(三)

李老师的风范永存

不久,杨澄甫太老师被当时主粤的陈济棠礼聘去广州教拳,国术馆太极专修班就由李老师全权负责,自愿留在杭州教拳的尚有田兆林、刘伯川、韩庆堂等。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未几,李老师受聘于南京而离开杭州,以后,田兆林老师到上海去教拳,我为口奔驰,也回温州去自设诊所,只与李老师保持书信来往。八年抗战期间,温州常遭空袭,我送家眷到上海避难,不料海运中断,无法返乡,就在上海定居开业。解放前夕,李老师携眷由南京经上海入川,师生在沪久别重逢,自然喜出望外,不过,此时正值颠沛流离之际,彼此心情郁结,对太极拳就难作好梦重温了。

李老师追随杨公澄甫多年,深得杨门太极的衣钵真传,六十余年中,在杨式拳艺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最大的贡献和不朽的功劳就是在成都传播杨氏太极拳种,开枝散叶,绽花结果,留下不可磨灭的成绩,可谓桃李盈门誉满西蜀!据我所知,如今,成都尚有几位师弟妹健在,如何其松、黄星桥、王明伦、陈龙骧、李敏弟等。其中陈龙骧是李老师的东床快婿,李敏弟是李老师最小女儿,他们二人,长期菽水承欢随父练拳,家学渊源,得天独厚,动作风度酷似乃父。我虽对太极拳沉缅日久,十分爱好,但庸碌有余,秉赋不足,成都的师弟妹数十人,都是后来居上,超越于我。不过,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六十年前是个弱不禁风的青年,现在马齿徒增,已是八十八岁,年登耄耋尚未现龙钟老态,腰脊笔挺,健步健饭,堪自引慰!正如十三势行动歌决中所谓“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饮水思源,应该归功于李老师早年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德泽。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