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恺然及其《拳术》

苏州 张裕庚

辛亥革命前后,人心思奋,一些有识之士积极著书立说,阐扬武学,以期振兴民族精神,并使国之瑰宝传之久远。如尊我斋主人、朱鸿寿、陈微明、陈铁生、向恺然等均为先驱人物,而向恺然因为同时是著名小说家,更为人们所熟知。

向恺然名逵,笔名不肖生,湖南平江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生。年十七,时当清末,东渡日本留学。性喜武术,先后从王志群、杨澄甫学武,精技击。民初归国后在长沙创办国技学会,研究并传习武术。工文学,所著长篇小说《江湖奇侠传》、《近代侠义英雄传》等享有盛名。抗战时曾在安徽大学讲授古典文学;一度被日寇拘执,坚贞不屈。胜利后在安庆落发为僧,专修佛学。新中国成立后出任湖南省政协委员,1956年应邀赴京任全国武术表演会评判委员,1957年卒,终年六十八岁。

《拳术》一书作于民国元年,先在《长沙日报》连载,民国五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单行本,越两年出第三版。

此书所述为作者从王志群所学的八拳。关于八拳的来源,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清中叶时辰州人言某,家本钜富,既钻研学问,又爱好武术,为此耗尽家财,落魄江湖卖艺为生。一次在河南败于他人,耿于再谈武功,回乡设一私塾,教读糊口。他性喜养鹤和啖油饼,一天,闲立庭中,忽见所豢仙鹤与一条青蛇相遇,发生一场恶战。双方都使出浑身解数,各不相让,由于功力相当,结果连战数合,互有胜负。言某从中得到启发,手创一技,精妙绝伦,即为八拳。为什么叫八拳?因为此拳有八法:起、顿、吞、吐为身法;沉、托、分、闭为手法。长沙人罗大鹤知道言某怀此绝技而又深自秘惜,乃投其所好,伪装成卖油饼者,每天送货上门,供应言某的需要。天长日久,言某终于被感动,将八拳传给大鹤。罗大鹤学成之后,曾客川中多年,未遇敌手;在返湘途中经过河南,找到当年击败乃师之人,结果双雄相争,两败俱伤。罗大鹤曾以此技传陈雅田,陈传王志群,王传向恺然

《拳术》约两万余字,言简意赅;分首、次两集,末附“拳术见闻录”。首集为总论,论步法、手法、独习法、对习法、功劲等甚详。于理法一节,阐述五合三催之说,尤为精到:“五合者,手与眼合,眼与心合,肩与腰合,身与步合,上与下合:三催者,手催、身催、步催也。何以有五合也?如心欲杀敌,眼即注焉,眼光所射,手即至焉;然手非借肩腰之力不足以动敌也,故须肩与腰合;肩腰虽合,非进退左右如法不足以胜敌也,故须身与步合;身与步合矣,犹恐上下之不相连属也,故上与下须合。有此五合,然后可以应敌。何以有三催也?拳术为杀人之技,非雍容闲雅之事可比,稍坐迟延,足自戕生命。拳术家见多以迟慢致败也,故设此三催之法。催者,促其进行之谓也。手催,则人莫测其出没,不知所以守;身催,则圆转自如,击西而东,击东而西,人不知所以攻;步催,则进退如掣电,其来也不见其来而已来,其去也不见其去而已去,荡荡乎如风之行于水上,而云之驰于太空也,乌能拟其端倪哉!”次集即为八拳八法之说明,每法分奇正,共十六手,其特点为:1.拳势攻守兼备:“以攻即所以守,以守即所以攻,攻之中有守,守之中有攻。”2.身法灵便:“过正一寸即为侧,步不须转,身不须动,惟手一紧,已入侧面。”3.临敌有要诀:“其用力也,如雀啄物,一着即止;其用硬也,如絮包圭石,外柔中刚。”

完美的技击术必须攻守兼顾,已如上述。但初学对打,常难做到这点。作者对此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可行的办法:“拳斗为非常险事,即同学对习时亦多险象。然学拳术者又万不可不对习,则非有安全之法不可。其法在对习者互为攻守,攻者则不守,守者则不攻,庶其心专一而手得不错乱。且攻者无被攻之虞,则得专思攻守者之所不能守;守者有无出手之暇,亦得专思使攻者不知所以攻。攻守变化之数,不于此而互得之耶?”

本书附录“拳术见闻录”系随笔性质,杂记作者师友言论、武术名家轶闻。在力与劲之区别、学与用之结合等方面,颇多精辟之论。

《拳术》虽为叙述八拳的专著,但它涉及手眼身步、练功、应用等各方面,因而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有些地方文字过于简洁,所示拳式没有分析图解,似为本书之缺憾,然则这是早年武术著作的通例,我们不应苛求于前人。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