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简说——太极拳的全面发展观(二)

会不够强。所以他们的技击工夫虽好,仍不能延年益寿。我们不该用迷信的命定论来解释,说是“生死有命”,“寿数难移”。应当从他们的环境和生活情况来研究,他们寿数不大,自然还有其它原因,但在太极拳练法上确有偏向,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

[二J特点

一、太极拳的特点在外形上就很明显。一般外功拳要有昂首挺胸、纠纠勇武的气概。太极拳要“提顶、收臀、松肩、沉肘、含胸、拔背、裹裆、束肋”,表现为一种平静安舒的神态。一般外功拳要做刚强迅捷的活动,太极拳却要活动得“松、慢、圆、和”。这是一望可知的特点。

二、这样的姿势是有其特殊意义的。提顶、收臀、含胸、拔背,是提起精神、气沉丹田,使呼吸深细的主要练法。加上松肩、束肋,能使肺活量和肋骨的呼吸动作范围扩大,也为腹壁肌和膈肌对深细呼吸活动的配合,造成有利条件。沉肘是保证两臂转动时尤其是两臂上抬时,松肩、束肋的姿势不受牵掣破坏,同时它又是练成两臂灵活,不受人控制的主要练法。裹裆是保证“收臀”做得道地的关窍,同时又是利于运腰时稳定气沉丹田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互相制约而又互相助成的身法规矩,对练气有巨大的作用。有种方法,以呼吸配合动作。据我的体验,这是不必要的。只要拿准身法和操作的规矩,在操作时,身法能不走样,内部之气自调,深呼吸的功效就在其中了。练拳时要顾呼吸的配合,反而会分散拿准姿势的注意力,使精神不够集中。因为当初学时,架式与路子还不熟练,来不及顾呼吸,强求配合,或生流弊。到架式与套路熟练后,又要注意到进一步掌握姿势与操作上的新条件,如又要注意呼吸的配合,只能使动作拘滞,犯了武禹襄所说“在气则滞”的毛病。因此,我是主张不断地在姿势与操作的精确上讲究练气,而不主张有意用呼吸来配合。至于另外做一种深呼吸运动,那就不是练太极拳的问题了。

关于在姿势与操作的精确上讲究练气,还须作进一步的说明。姿势的八项规矩与操作的四项准则;是以加强运动系统与神经系统的精密感受性反射为基础的。由此促进呼吸系统机能的提高,从而促进循环、消化系统机能的提高。反过来更增进各系统的器官组织对养分的吸收,使器官本身增进健康,得到改进,在各器官组织改进的过程中又得到提高。如此一环扣一环,相互推动向前。所以经久练去可以延年益寿,长保肌体旺盛,富有工作能力。据武禹襄所传,姿势共有十个规矩,提顶、收臀等八顶,是以稳定为主的姿势,上面已有说明。还有“腾挪”、“闪战”两个规矩是稳定与活动相兼的姿势。“腾挪”是指动步和站定都要分清楚虚实,全身只许用一条腿来支持。“闪战”是指每个架式变动时,整体的活动和各部分的筋节肌肉活动相结合呼应。这和外功拳中的腾挪闪展有所不同,并不用大闪大避、翻腾跳跃等形式来实现,而是在不大显著的变动作转换。同时要使八个姿势(即提顶等)尽合规矩,在变动中不走样。所以“腾挪”、“闪战”虽然也归入姿势内,它又是联系八项规矩四个准则的纽带。腾挪与裹裆结合,做到下肢动得圆匀,这就能使腿肌松柔,下肢轻灵,步法敏妙(下肢能松,工夫才进入高级的程度)。闪战与束肋结合,做到胸腰动得极其自如,这才能使全身和上肢,处处能作协调的随意转动。总之,十项姿势的规矩,个个互相联系,互相助成,合为一个完整的姿势,所以才能表现复杂细致连绵的松、缓、圆、和运动。

三、这样的动作,也是有其特殊意义的。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这指出了太极拳的技击特点。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精确地掌握物理力学的规律,精致地养成生理反射的机能。由随意运用自身的力,进到随意运用对方的力。这样技巧的练成,一面要使自身运动系统的各个部分——肌、腱、关节的协调共济动作进入自动化;另一面要对外力的动机(即对方起意要动的一刹那)、动向,清楚地感觉到。这才能在符合客观情况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把对方的力,用得像自己的力一样。这是以少力胜多力(四两拨千斤),以寡弱胜众强(耄耋御众)的基本理法。十项姿势规矩,四个动作准则,就是从实践的经验中,认识了物理力学的规律与生理反射的规律而概括出来的有效练法。把十项规矩、四个准则交织起来,使有定的法则,起无穷的变化,水平可以不断提高,内容可以不断丰富。上面已经说过十项规矩,现在专谈四个准则。四个准则,第一是“松”。松的作用,是使自己的身体各部分横纹肌,能够与意识一致,完全听命于意识,在对待来攻击的力量时才能迅速地分解之。慢的作用,是为掌握姿势正确,亦为深入锻炼运动系统的各部分内部组织,使关节、肌、腱能以微小的活动霎时转换方向与集中力量。太极拳家说“练得慢,用得快”就是这个道理。这是有科学根据的。松与慢相合,柔在其中了,所以文里不专谈柔字。圆的作用是练整体活动的安稳灵活。太极拳的圆,不仅是外形的圆,而且是外部与内部一致的圆。这就是形式要圆,气机也要圆,是全身整个的浑圆活动中,包涵着身体各部分与整个浑圆圈相应的许多复杂的小圆圈。有如一个大圆球包含着一连串小圆珠,一时俱在流转。这才是太极拳的圆。外力一碰上,它就能在接触之倾,将来力甩开。李亦畲《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说:“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这话能够精确地说出太极拳圆动作的技击作用。其练法是在松和慢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起来的。最后说到和的动作。和是前三种动作熟练到意气融洽的阶段,但造诣还是大有差别的。譬如达到《十三势歌》中所说的“满身轻利顶头悬”是一种境界,达到《庄子·养生主》所说的“官知止而神欲行”又是一种境界了。总之,进入于和便将步步净化,愈来愈精纯,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四个动作准则,必先重视松慢,松与慢可以减少运动时体力的浪费,增加技击运用时的紧凑与灵活;而且只有把四个动作准则做好,才能使十项姿势生动起来。不论为养生,还是为技击,如果要深采力取,都要以严格地遵守姿势的规矩与动作的准则为基础工夫,而后进到浑化的。有些人只从形式上看太极拳,并未悉心研究,即下断语,说太极拳只有养生作用,没有技击作用,这是没有了解太极拳的特点。

[三]展望

一、太极拳的内容在任何一面,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挖掘,挖掘得愈深,结合的方面也会愈广。现在已经和气功等结合服务于医疗、保健,但是推手技巧还远没有赶上前人已经取得的成绩。近代造诣深至的拳师,如杨少侯、杨澄甫、郝月如、孙禄堂诸先生都说工夫没有赶上上一辈。这话并不是故作谦虚,给老一辈夸张,而是有事实可证的。世传杨露蝉与董海川同游,海川精八卦掌,尝手取飞燕以与露蝉,露蝉伸掌接之,燕在掌上不能飞起。因露蝉掌上感觉极敏锐,不使燕足踏稳,所以不能借力耸身举翼。傅钟文曾记其事。又郝月如先生说,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皆能于推手时将对方掷出丈余,坐于一椅之上,其椅四面皆空,一无靠着,而竟不倾倒,此种工夫,并非不可做到,只要依法久练,自然得心应手。但近代名手与现代专家都未达到。可见推手技术,还须急起直追,先把前人已有的技能赶上,再进而求超过他们。这并非幻想,只要一面吸取前人用过的方法,一面凭着新的科理论来指导,创造新的教练法,打破异人创造的迷信,打破一代不如一代的错误观点,这就会取得后胜于前的成绩。

我们对太极拳的研究,要从多方面进行。从生理测验、医疗实施、角技运动等各部门取得材料,进行理论的研究。要从搜集遗文传记,鉴辨史料,去伪存真,进行历史的研究,要在辨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结合历史进行技术的实践研究。还可以结合其它运动项目(如篮球、乒乓球等),其它专业(如针灸、按摩等)发挥它的作用。现在虽然有了良好的开端,还未广泛地深入地展开。以理论来说,我们一方面要重视前人的成果,从旧拳谱中阐发其精义(有人对旧拳谱的看法,以为只是原始的粗浅的东西,这是很大的错误)。其实旧拳谱言简意赅,是丰富的经验谈。但是另一方面,又不应受其笼罩,只在前人成绩范围内讨生活。仅对旧传拳谱作些说明,这是不够的。以历史来说,依据可靠的史料,经过分析,提出论证,作出论断的作品,还是很少。沿缪袭误,任意牵合附会,不究端末之说,仍在流行。甚至有人还竭力为张三丰、陈王庭创造太极拳之说辨护。另有人企图不谈太极拳的历史,以为研究它并无用处。这是无助于学习研究,对发挥太极拳的作用没有好处的。以技术来说,我们要先求追上前人,然后再超过之。关于这一点,上面已经谈过了。为了从实践中来促进,我们必须作实验。比如在体育学校中设置以太极拳为主课的专业课,以武禹襄、杨露蝉曾经达到的技术水平鼓励学生。又比如:就同样水平的两个篮球队,一个队员加练太极拳(要用合于训练技击的方法来锻炼),一个不练太极拳,经过若干时间之后,试看两队的成绩如何?另外如在摔角、击剑等项目中,也可作如此试验。至于按摩针灸医师,都可从练太极拳与不练者中间作出疗效的统计,互相对照。这样才能得到科学的证明。 社会主义社会的新中国,具备了极为有利于学术研究的条件,党和政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成为任何一种學术蓬勃发展的推动力。太极拳的价值既经事实证明,在普及上已有空前的发展,在提高上也有良好的开端。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展开研究,步步推进,使它更好的为社会义建设服务。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