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情

照片背面写:我和同学姜华2001年7月28日在北海公园 “九龙壁”前合影。

纸上附:

雨中情

业余美校的铃声响过不久,不知怎的,教室里暗了下来。我向窗外一看,只见大团大团的乌云遮天蔽日地上来了,连成一片。忽然一道蓝光从天而降,“轰隆隆”几阵雷声紧接其后,风呼呼地刮起来,尘土从窗户刮进教室,我们赶紧关上窗户。豆大的雨点打在玻璃上“啪啪”作响。一会儿,大雨倾盆,天地之间被雨雾笼罩着,什么也看不清了。好大的雨呀!

下课了,我走到楼门口呆呆地望着操场。虽然风停了,雨也小了些,但乌云还是那么厚。看样子,天黑以前,雨不会停。我身边的几个同学议论着下学后怎么回家。听着他们的议论,我的心沉了下来:偏偏今天爸爸妈妈下班晚,看来这顿雨淋是躲不过了!我默默地想着,又慢慢走进了教室,不安地坐在位子上,两眼望着窗外发呆。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陆续走进教室,只有我同桌的位子还空着。咦,她哪儿去了?上节课她还在,东西也没拿走呀?“报告!”外面有人喊,老师让进来。啊,姜华!她头发打成了绺,手里拿着一把雨伞,粉红色的连衣裙紧贴着身子,从脚到小腿都是泥。她喘着粗气,到我旁边的位子上坐下。我高兴了,心想:姜华是我的好朋友,我们俩的家离得又不远,下课以后可以一块儿走,挨不了淋了。我朝她笑了笑,她也向我点头微笑,我小声说:“下学咱俩一块儿走好吗?”她点了点头。

下学了,雨仍然不见小。很多同学都被家长接走了。教室里只剩我们七八个人了,都焦急地看着窗外的雨,盼望早点停。我收拾好书包,对姜华说:“咱们走吧。”姜华却说等一等。她站起来把教室里的几个同学都叫了过来,说:“我有把伞,一会儿我把你们挨个送回家,都不用着急。”同学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姜华停了停,对矮个子张小英说:“你家远,我先送你。”她又转向我说:“咱们俩离家近,最后我们再一块儿走。”我望着她,点了点头,但我马上说:“不,我有事,你先送我吧。”我有意把“有事”二字说得很重,意思是一定要先送我。姜华皱了皱眉头,还是答应了我的要求。

我们走出教室时,我大声对同学说:“你们不要着急,耐心地等一会儿!”

走出教室,姜华问我:“你真有事吗?”我故意认真地说:“这还有假?”说着,我拉着她的手快步走到楼门口,她撑开伞,我们肩靠肩走入雨中。路上,她总是把伞往我这边靠,她的半个肩膀都淋湿了。我虽然几次把伞轻轻地往她那边推过去,但一会儿伞把儿又移到我面前了。雨水顺着她的胳膊流了下来。我几次觉得她的身体在发抖,便心疼地问:“你冷吧!”她总是说:“不冷,咱们快点走,那几个同学还在等我呢!”于是我们加快了脚步。

一会儿,来到我家门前,姜华转身要回学校。我急忙拉住她,说:“别走,我的事离开你办不成。快跟我进屋。”不容分说,我硬把她拉进了屋,说:“你别急,我家有几把雨伞又有雨衣,咱们一块儿给同学们送去。”我边说边找雨具,又拿出我的一件长袖汗衫,递给姜华。这时她眼里闪着光,用手使劲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满意地说:“真有你的!”说完,她穿上汗衫,我们拿着雨具,撑开伞,向学校走去。

简 评

照片后面附的这篇文章,记叙了“我”和好友姜华及同学们之间的一段“雨中情”,这个事例充分表现了姜华同学和 “我”与同学之间互相关怀的深厚情谊。文中重点写了姜华,也写了“我”在姜华的“带动”下,“设计”与她一起表达“雨中情”,这件事很典型,也不落俗套,从文章的角度看,是一篇很优秀的作文。

以后再看到这张照片,读读这篇文章,会有什么感受,就不言而喻了。

同学们,在照片后面注明它的“基本情况”这是生活的需要。从习作角度看,它也是同学练笔,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好形式,可以“一箭双雕”。上面两篇示例,两位同学有意识地把这项工作作为一篇习作来完成,所以文章较长,写起来较费时费力。如果在5寸的彩照背面,写上二三百字,对照片进行简单的说明,还是可行的。这样做,既有利于日后对照片上人、景、物等的回忆,又进行了练笔,也不费时费力,何乐而不为呢!请你也陆续给自己相册里的照片补上这一页。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