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

商业中心

人们从事商业活动,都要在一定的地点、一定的场合进行。某个地点进行商业活动的人多了,商品交换的数量、品种多了,就逐渐发展成为市场,成为商业中心。

在世界许多国家城市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商业中心往往是以寺庙、教堂、行政中心、广场或居民密集点为中心自发形成的。随着城市的发展,这里集中了各种零售商业、批发商业、金融业和各种服务性行业,构成市内的商业中心。

商业中心是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资集聚中心和服务中心,是组织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国内与国外商品流通的枢纽。

商业中心一般有经营各种商品的一个或几个大型商店,并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小型专卖商店店、综合服务场所和停车场等设施。其总面积要求能满足商品销售、商品储存和顾客服务等方面的需要。

现代城市发展的步伐很快,经济发达国家城市化程度很高;发展中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商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如何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选择商业中心的区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大城市中,往往形成多个商业中心,并且多以商业街和商业小区为组织形式。

商业街内集中了较多的零售商店,为消费者购物、娱乐,以及享受各种服务提供方便。一些商业街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商业活动的范围很大(图7.27);一些商业街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图7.28)。

商业小区一般多由粮店、小型综合商店、副食杂货店和摊点等多种营业点组成。商业小区建在居民住宅区内,可以经常、大量地为消费者提供日常生活必需品和劳务服务。

商业网点

在我们居住的社区中,至少有一个商店。把相邻的社区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到有若干个商店组成的商业网。人们通过这些商业网点来满足日常的生活需要;商业网点也尽可能多地吸引购物者,以提高商品流通的经济效益。商业网的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

(一)商业网点的形成  图7.29所示的山区为林区,图7.30所示的平原为水稻产区。山区和平原的自然条件不同,生产的产品种类不同,使得劳动产生了地域分工。山区往往需要从平原、盆地调进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平原则需要从山区、牧区和丘陵地区调入大批林、牧产品,从而导致了地区间大规模的商品流通,出现商业网点。因此,自然环境为商业网点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二)商业网点的密度  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共同影响和制约着商业网点的分布。例如在崎岖的山区、寒冷的高原等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地区,人口稀少,交通闭塞,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难以伸展到那里。从图7.29和图7,30中可以看出,山区的商业网点要少于平原地区。

(三)商业网点的效益  商业网点靠近商品生产地,有利于及时进货,缩短商品的运输时间,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反之,远离商品生产地,会延长商品运距,延缓资金周转,降低效益。例如,上海能够成为国内最大的商业中心,最主要的原因是上海本身拥有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和商品经济发达的广阔腹地。上海附近的闽、赣、皖、、苏、浙等省,以及沿长江和沿海的一些省市,既是上海的原材料供应地,又是上海产品的消费市场。

随着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运输工具日趋现代化、大型化,加快了商品调运的速度。加上商品冷冻技术的提高,包装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易腐易损商品的长途运输,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四)商业网点的组织形式  人口稀少的地区,不宜设置过密的固定商业网点,而要求更多地采用流动服务的灵活组织形式,像货郎担、大篷车等,以方便群众买卖;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地区,商业网点设置可以采用相应规模的固定形式,例如商业街、商业小区等。 电子计算享机等新技术在商业活动中的应用和推广,使商业网点的组织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例如,在很多国家,人们可以采取电视和网上购物的办法,不必走出家门;在街头、巷尾广泛分布着无人自动售货机,便于人们消费。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