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击是太极拳的灵魂

李汉玉

近日读贵刊《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一文中“太极古拳,万勿与当世的百万人太极拳运动’混为一谈”,不由感慨万千,并有终于松了一口气的感觉。

技击是太极拳的灵魂

窃以为简化太极拳是否应该有,是否应当普及和推广,实在是让人难以捉摸。因为简化太极简化掉了太极拳的精髓。立体螺旋劲、缠丝劲没有了;腰胯劲没有了;立身中正、松肩沉肘、身手放长等要领没有了;它省略了一些最重要、最有内涵、最有技击恬性的过渡动作,如“金刚捣锤”,它省略了腰胯松沉、下塌、外撵、上赶、抱缠、合劲下沉等一系列转顺连绵的动作,只是从起式轻描淡写地直接摆一个“金刚捣碓”的外形,然后一个外形接着一个外形地摆放。这样的太极拳无异于“广播体操”,只是机械地活动了四肢而已。因其简化,太极拳的虚领顶劲、神聚气敛等要领便不复存在,进而太极拳那神气鼓荡、修身养性的健身之道更荡然无存!这样的简化太极拳还有何用?它又怎配得上用“太极”二字!

太极拳难学、难练,难就难在拳理深奥,技击神妙,岂能一二个月就学成,半年就参赛?谁不知“太极三年不打人”的道理?这就说明了太极拳的难度之大。太极如“百炼钢”,没有千百次的锤炼是很难成“钢”的。

提到太极,人们往往只将其与健身连在一起,这种简单、片面的理解导致了简化太极拳的普及。

技击是太极拳的灵魂

我认为:太极首先是技击,其次才是健身。我们都知道,练拳时只有动作标准,劲路正确,才能使气血畅通,达到健身之目的。而怎样才能衡量和评价动作、劲路是否正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看惟一的方法是实践,也就是用技击来校正。例如,太极拳讲究膝不过足尖,否则身体必然前探百探,有弓腰撅臀之感,且重心易前移而失重。此理是否正确,一试便知。如你膝过足尖做“单鞭”,我只需轻轻顺劲一按、一带你的前臂,你就会前栽。刺步时肘脚不能离地,而很多人在练起式至第一个“金刚捣碓”中的刺步时,是先转身将左脚抬起,再脚跟落地向前铲出,这就错了。为什么?试劲便知。你左脚抬离地面的瞬间,重心全部移至右脚,这时我轻轻一按、一靠,你就会因重心后移而失重后栽。这正如对付外家拳的高位腿法时,无论对方左摆腿、右摆腿,还是迎面腿,其抬腿的瞬间,重心必然移至后腿而根基不稳,我无须高妙招式,只要上步轻轻一靠,对方就会后仰倒地。可见,如果刺步时左脚不离地,而是擦地划弧向前刺出,因两脚都着地,重心末后移并始终在身体中心位置上,从而保证了“立身中正”,就不会被轻轻靠倒。由此可见,多试试劲,每招每式就不会偏差过度,动作、劲路才会趋于标准。

我从师学太极拳,入门伊始便学推手的技击要领。首先要练正云手、反云手、三换掌等基本动作。练云手可不能摆好架式使便不停地云来云去。云手讲讲究45度角站立。如果超过45度,肩必然要过,肩过则重心移,移则失重。低于45度,胸部就要面向对方,易被对方击中。这些道理一试劲便可了然。云手还讲究高不过眉,低不过脐,中不过纽扣,还要松肩、沉肘、贴胁、螺旋、坐腕、缠丝等,为何?试劲便知。因此只有通过试劲和技击实践才能纠正动作,检验拳架。可见技击贯穿在太极拳的每一细微动作之中。

练推手,历来讲究先练定步四正单推和双推,即双方摆好单推或双推的架式,拉锯式地推来推去。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为何?再去试劲。有几个太极好友,他们常练定步四正单、双推。一日和我推手,一搭手,他们皆按照惯例划圈,想和我再搞拉锯式的推。而太极推手讲究的是简捷明快,我便不和他们兜圈子,前挤后按找点就发。结果他们往往半圈还没划完就被发放出去。练定步四正推手,容易把人练死了,实战中变化莫测,对手可不跟你讲什么“四正”、“四隅”,只要得势就会发放你。因此练推手应多练“乱采花”,活学活用才行。

技击是太极拳的灵魂

太极常讲“四两拨千斤”,主要是指它可对付刚猛有力之拳,这决非大话,有诸多实例为证。例如,一次我师和摔跤友交手,对方一搭手便双手紧抓住我师小臂,随即上步扭腰转胯就要摔,按常理,我师要硬撑小臂拚命挣脱,然后身体用劲顶住不让其摔。其实越顶越硬,越易被人摔倒。这时只见我师小臂放松,趁对手扭腰转胯重心前移之际,顺势轻拍其臀部,使之莫名其妙地摔倒。这就是避实就虚,也即常说的“四两拨千斤吁。太极神妙,神就神在其技击上。太极宗师陈发科与一跤王交手,一搭手跤王便拱手认输,为何?因跤王浑身之劲路已被陈控制,其欲抬腿不能,欲动手不行,全身失控而不能动弹,焉能不服之?一代宗师杨澄甫在广东授拳时与一南拳高手交手,该拳师扎好马步,摆出得意架式,还未及反应就被杨师一拍肩膀击倒在地。人们无不感叹太极之神奇,无不信服太极之威力,而这皆源于太极那出神入化的技击。对此我亦深有感触,每当向老老师学习时,师若使出截劲、堵劲,一搭手我就会被弹出数米,真有一种有力使不出的感觉。有时老师闭上眼,任我出招,他仅凭灵敏的听劲也能将我击出数米。因此我每每只好用“神”字来形容太极拳的技击术。

太极纵然有行云流水般的美感,也只能如舞蹈般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而这种享受是浅层次的,因为它并非太极拳的真谛。只有目睹堵技击、体会技击,实践技击,方才能感悟太极拳的玄妙,惊叹太极拳的神功。其实太极拳外形的类也来自技击的校正。我们评价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等流派,谁对谁错?谁高谁低?不能妄加评判,只有通过技击才能证明谁用的功夫大。 无疑,技击才是太极拳的灵魂。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