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吴公仪、陈克夫比武

润章

1954年1月17日,吴派太极拳家吴公仪和白鹤派拳师陈克夫在澳门比武之事,近年报刊多有提及,各映有差,尤其是对太极拳家的技击术毁誉不一。我因工作关系看过当时比武录相和一些资料,也想藉此谈点看法供读者参考。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有几位太极拳师先后到香港等地教拳。当地人士有的对太极拳持怀疑态度,最初在报刊上与太极拳界笔墨研究,终于导致吴公仪和陈克夫在擂台上“公开研究”——比武。

吴公仪、陈克夫比武

吴、陈比武原由当时澳门康乐会筹办,定名“慈善比赛大会”。本旨是替澳门镜湖医院及同善堂筹款,后因香港石硖尾六村火灾,数万灾民急待救济,大会决定将“慈善比赛大会”门票收入以百分之四十救济香港灾民。吴、陈比武是“慈善比赛大会”的大轴,其目的大会总裁判何贤先生在开幕词中说的很清楚:一为筹款,二为藉以提倡国术。为了达到目的,吴、陈两位“都一致认为这次合演,目的只系研究国术,公开研究,对于谁胜谁败,绝对不介意的。”话虽如此,事前还是规定了比武条件,并于1954年1月3日在香港新光酒店双方签订了合约。合约内容是二人拳斗定六个回合,每合三分钟,中间休息二分钟。“自由搏击,尽其所能”,如拳击肘挣、拉握指插(不许插眼)、扭手脚踢及冲击身体任何部位。双方年龄体重俱无限制。决斗后如果有损伤,任何一方都不能提出赔偿要求(摘引自陈公哲1954年1月12日致澳督函译文)。

从合约及陈公哲函的内容来分析,这场名谓“公开研究国术的合演”,实质是一场比武较量。

吴、陈公开比武是在1954年1月17日下午,举行于澳门的新花园。赛前先搭擂台于游泳池上。是日下午2时15分,澳督史柏泰夫妇到场。大会正式开幕后,依照预先安排由几位著名艺员(如红线女、马师曾等)义务演唱戏曲,再由各拳社表演拳术、剑术、推手(如78岁老人钟灿容表演八仙拳等),最后是吴、陈二人的比武。

由于新闻媒体的竞相报道,此次赛事在港澳地区引起很大轰动,观众多达一万余人,新花园观众席上人山人海。1月17日《星岛日报》以《哄动港澳国术合演》为标题详细报道了吴、陈比武过程。摘引如下:

吴公仪、陈克夫比武

三时四十分,司仪张瑛在高峰前宣布:“吴公仪陈克夫国术合演”,场内空气顿时紧张起来……吴公仪首先上台,只见他穿深灰色长衫,蓝胶鞋,两个助手跟着。吴在上台时四边拱手,观众台上报以热烈掌声……接着是陈克夫上台。陈氏穿白色蓝边浴袍,黑胶鞋,两个助手穿黄色衣衫,全部西洋拳师作风,上台后向四边观众鞠躬为礼,台上传来一片掌声。

四时十五分,大会总裁判何贤召集两拳师在台中握手为礼后,当场裁判彦光宣布开赛。电铃一响,吴公仪、陈克夫相继离座,比武开始了。

第一回合,陈克夫首先用拳击打吴公仪面部。吴氏微微闪过,亦用拳还击。陈克夫一面转弯,又是一拳、向吴公仪面部击来,吴氏左唇被击中。跟着陈克夫一个“回手”落在吴公仪颈部,吴氏倒退两步,仆于台上之绳边(擂台四周有上中下三根绳栏)。陈克夫未再向前袭击。公仪马上恢复反应,一个箭步向陈氏脸部迎面一拳,打中陈克夫之鼻,当即左边有血渗出。公仪向陈左颊又击一拳,陈氏退到台之一边。公仪向总裁判看了一眼,也不进袭。此时电铃大响,第一回合结束。

在第一回合中,陈克夫鼻部被击中,鼻血涌出甚多。休息时,陈的两个助手用冷水替他浇头,并做全身按摩,休息时间因而延长6分钟。

第二个回合开始后,吴、陈二人各做上中路进击,公仪胸部中了两拳,克夫肩部头部亦被击中,且右手伸出时,亦被公仪在其小臂骨连连敲击。一分钟左右,克夫突飞起右腿,大会眼见场面恶化,电铃大鸣。总裁判何贤即召集裁判员作紧急会议,洽商后,决定做不记名投票。投票的裁判员有梁昌、梁国荣、彦光、李剑琴、董英杰6人。开票后,有4张票是应停赛,l张是应暂停赛,1张是吴胜。何贤于是郑重宣布“比赛停止”。观众表示同意,报以热烈掌声,然后离座,秩序无吝。

停赛后,吴、陈二人在何贤及两裁判陪同下握手致礼。吴公仪拍着陈克夫的手说:“我老了。你还年青,前途大有希望,望你努力。”一场酝酿了数月之久的“慈善拳赛,”至此,便告结束了。

了解了吴、陈比武经过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吴、陈二人的具体睛况。

吴公仪,字子镇( 1900-1970 ),河北省大兴县(今北京市大兴区)人,吴鉴泉之长子。曾任黄浦军校学生部及高级太极拳教官,中山大学体育系讲师。后到香港教拳,任香港鉴泉太极拳社社长。比武那年是53岁。

陈克夫,祖籍广东省台山县六村。生于澳洲。师邝本夫,习白鹤派拳术,兼擅拳击,是香港拳击冠军。曾任香港国民大学体育系拳术教师。1952年于澳门创立泰山健身学院。比武那年是35岁。

吴公仪、陈克夫比武

从简历上看,二人都是职业拳师。不同的是吴公仪时年53岁,已是年逾半百的老人,陈克夫35岁,正值英年。二人体重的资料虽无记载,从体形上看,吴公仪中等身材,貌似教书先生;陈克夫身躯高大,雄武有力。从年龄,身材两项比较,吴公仪明显处于劣势。那么吴公仪为什么不让年青力壮的弟子应战,却要冒着一定风险亲自参赛呢?要知吴氏是一位资深的职业拳师,不能不考虑比武的后果。比武失败,太极拳就无法立足于港澳;如果战胜对手也会引起宗派斗争,再开打斗之风,而这种状况是当时港澳当局所不允许的。最好的办法是既显示了太极拳的风采,又不使对手伤面子,而这种设想青年弟子们是无法理解和实现的,所以吴氏只好亲自出马。

上述分析,从吴、陈比武的第一回合中也可以找到佐证。一开始,吴氏处于守势,陈克夫抢先进攻。当时报纸说:“出于意料之外,一开始陈克夫便以‘卜成’手法向吴公仪进攻,”吴被迫处于劣势。后来他改变了战术,“一个箭步向陈氏脸部迎面一拳,打中克夫之鼻,”陈氏鼻血涌出。吴氏占上风之后,并未乘胜进击,而是“向总裁判何贤看了一眼,”我想可能是示意叫停,果然“电铃大响”,第一回合结束。从这场比武经过来看,是否能说明前文对吴公仪为何要冒着一定风险亲自参赛的分析呢?

吴、陈比武的结果是,从此太极拳名气大振,风行于港澳南亚,又未与其它拳派结下“梁子”,引起门派之争。从这方面来看,吴公仪先生的勇气信心和老谋深算是应当予以肯定的。

但是,从吴、陈比武的过程中,也暴露了太极拳技击训练的不足。清道咸年间永年人杨禄禅、武禹襄及其传人大力推广太极拳以来,到民初已成为著名拳种,但参加研究者多为达官巨贾和知识阶层人士。伴随社会时尚,太极拳逐渐演变为以健身养性为主的“高级拳术”,倡导“文明竞技”,实用训练多以推手为主。在历届擂台比武中:太极拳名家都没有下过场,其弟子也很少参赛,这就失去了实战锻炼机会。1954年1月17日吴、陈澳门比武,是太极拳名家第一次与其他拳术名家擂台比武,其结果是既显示了太极拳家的风采——一位在社会上有一定声望,而又年逾半百的老人敢在万余名观众瞻视下与一身躯硕壮、年富力强的别派高手较技比武,需要有多大的信心和勇气!同时,也暴露了太极拳如果光靠推手训练“文明竞技”,在“武无善作”的擂台比武中是举步维艰的。

想不到的是这场不到三分钟的吴、陈比武,却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掀起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创作高潮,成为二十世纪后期海外华人文艺的一大特色,梁羽生、金庸等人的作品风行一时。新派武侠小说的兴起,说明人们崇尚侠义的心情未泯,对武技尤感兴趣。

吴、陈比武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我们如今重谈往事,不必再斤斤计较谁胜谁负,除敬慕吴、陈二位武德之外应当以务真求实之态度研究总结中华武术的实用技术,清除浮夸荒诞、形式主义,在符合时代需求下使中华武技与时俱进,永葆青春。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