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保健按摩的形成和发展

足部保健按摩的形成和发展

足底疗法,古称:“足心疗法”,简称:“足疗法”,是民间疗法中的精华之一,也是按摩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疗法有两种用途:一是用于治病,即称为“足反射区疗法”;二是用于保健,故又称“足健法”。该疗法是通过对人体足部反射区进行按摩、贴敷、浸洗等方法而对全身各系统疾病起到治疗、康复以及养生保健作用的一种民间疗法,属中医外治法范畴。

足底疗法,源于古代“足舞”与“五禽戏”,至近代又称为“足反射区域疗法”。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形成一种盛行的“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它具有操作简便、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等特点,既可治病,又可保健,医生可用它来治病,城乡家庭可用它来互疗(或自疗),且无任何毒副作用,因此深受群众欢迎。

  足底疗法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该疗法同属民间疗法,与其他民间疗法一样,它来源于民间,适用于民间,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在同疾病的抗争中发现、发展并逐步完善的简便有效的防病治病的经验总结。

  远在4000年前的唐尧时代,就有用赤足舞蹈的方法治疗疾病。当时人类因缺乏鞋、袜,常爱在泥土上赤足跳舞(目前在非洲、印度及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还有此传统),感到足部发热、舒服、解除疲劳又振奋精神,还能缓解病痛,这是足部按摩自然形成的开始。

  到了战国时期,足疗已颇流行,并有很好的疗效。东汉名医华佗十分重视足部引导术,他研创的“五禽戏”的主要功效在于“除疾兼利蹄足”和“逐客邪于关节”。在我国古代,足疗作为一种养生保健与防病治病于一体的有效方法,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有关足疗的专著,例如《观趾法》、《足心道》等。近代,随着生物全息论的发现,生物全息疗法的发明,以及反射疗法的研究、推广与普及,并与足疗的相结合,从而促进了足疗的普及与发展。

  国外最早研究足部按摩的是美国医生威廉·菲兹杰拉德(1872–1942),他以现代医学方法研究整理了足部按摩的成果,列举了大量的资料,证明这一疗法源于中国的医学技术,有着极为宏大的内涵和诊治价值,从而将其发展成为一门现代医学。1980年由瑞士籍华人吴若石神父将经过在国外研究多年的足部按摩术又传回我国台湾地区,经研究推广并与中西医结合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保健身体和防治疾病的方法。1988年陈中干先生将此术传到北京,并向全国各地区推广,使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方法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医学界人士以足反射区健康法的普及为先导,共同努力,反复实践,不断总结,大力推广与普及。足疗事业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