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句,篇章,这三关怎么过法?只有两条笨方法,没有什么窍门。一条是认真地读,一条是好好地练。二者缺一不可,而前者是基础。
学字,从哪里学?当然不能念字典,只有从所读的文章里学。学句,从哪里学?当然不能背诵语法书,只有从所读的文章里学。学篇章,从哪里学?当然也不能背诵讲写作方法的书,也只有从所读的文章里学。这里要回到开头讲的那个故事了。如果读书都像那个女孩子那样读法,读采读去也不能提高写作能力。因此,为了学好语文,提高写作能力,在基本功还没练好,三关还没过的时候,必须选定一些文章,认真地读,细细地读,一个字都不放过,一句话都不马虎。一定做到透彻地理解,确确实实地、毫不含糊地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尽可能充分地理解字句里边含蓄的意思,以及文章前前后后的联系照应,结构层次。读一遍不行,再读一遍,该查的查,该问的问,不读透了决不罢休。读透了,读熟了,该记住的东西就得记住,该学着用的词和句子就要自己写一写,用一用。总之,一定要把这篇文章嚼烂了,吃下去,消化了,变成自己的。这样做,不免艰苦些,然而不吃这点苦是不行的。
要时常练习写。要写,就得严肃认真地写。起了稿,誊写清楚,逐字逐句逐段地推敲琢磨,看看有没有哪个字用错写错了,有哪个句子不通了,哪一段跟前后不连贯了,哪些话说得不恰当了,细细改一遍,再誊写清楚,放起来。过上一些时候,再拿出来看看,这时一定又会发现问题。再改,再誊。这样反复几次。在这中间一定会不断有所提高,逐渐发现自己写作上的缺点,逐渐认识并且巩固学习中的所得。也可以这样办:工作、学习、生活中有什么需要写的事情了,例如,需要写个报告,或者需要给家里写封信,马上写好,作为底稿,另抄一份发出去,然后把底稿当作一篇作文,照上边说的办法,仔细推敲,反复修改。这样做,也不免艰苦些,然而吃吃这样的苦头也是必要的。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这是毛主席教导我们的。这句话,我相信你们每一位都会背。可是,是否切切实实地这样做了呢?做得够不够呢?请容许我坦率说一句:从来信看,你们有好些位是做得不够的。不说别的,单拿写字一项来看,你们就没下苦功去练。好几位的信写得很潦草,看起来非常吃力。有位同志信末署名之中有奇个字,又像“珍”,又像“玲”,我看了好半天到底也没看清楚。字一定要练。可以练练毛笔字,也可以就用钢笔练。不求练得多么好,更不求成家成体,只要写得整整齐齐、清清楚楚就行。写字写得草一点,可以,但是一定要合乎一般草字的习惯写法,不能任意挥洒,让人不认识。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背文章的习惯。一定要背些。古今中外,善于写作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肚子里装着几百篇好文章的。并不是背熟了好去模仿抄袭,而是背熟了才能吸收消化,把别人文章里的好处变成自己的。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语言,纯化自己的语言,一旦写作,提起笔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要有作笔记、札记,以至抄书的习惯。要注意工人农民口头上说的一些生动优美的话,听见精彩的东西,就把它记下来。记日记是个很好的办法。书桌上一定要摆一本字典,不论读书作文,随时翻翻它,请教它,决不偷懒。¨ —句话,必须下点笨工夫,苦工夫。如果你们希望找个窍门,这就是窍门。
也许你们会说: “这太难了!”我说,不难。这是最容易的办法,完全操之于己,是下个决心就能生效的办法。只要你肯这样做,半年有半年的效果,一年有一年的效果,坚持下去,保证达到目的,如果不肯,写作却真的成了件难事,再搞个三年五载,还是不行。
再见,亲爱的朋友!信里有些话说得不大客气,相信你们不会责备我这种由于真挚热诚而产生的某些粗鲁。有说得不对的地方,希望告诉我,帮助我改正。祝你们学习进步,身体健康!
张志公
1962年11月20日
学习写文章要过哪三道关口?要通过这三道关口,有哪两条方法?试分别加以概括。
结合你在写作上的体会,谈谈读懂文章对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在下列三条中,任选一条,谈谈你对这一条的感想。
1.善于写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思想好,头脑清楚,一是基本功练得好。
2.篇章结构就是说话的条理,说话的条理反映思考的步骤。想事情想得清楚,理出了头绪,说话就顺理成章,有条不紊,写下来就成为层次清楚、结构严密的文章。
3.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背文章的习惯。一定要背些。古今中外,善于写作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肚子里装着几百篇好文章的。并不是背熟了好去模仿抄袭,而是背熟了才能吸收消化,把别人文章里的好处变成自己的。
①选自《中国青年》1962年第24期。张志公(1918-1997),河北南皮人,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
①[舍本逐末]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形容轻重倒置。 ②[徒然]白白地,不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