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过语文关(一)

张志公

热望学好语文的几位青年朋友:

《中国青年》编辑部把你们写给编者的信和一些稿子交给我,要我跟大家谈谈信里提出的问题:怎样把语文学好,特别是,怎样提高写作的能力。

从你们的来信可以知道,你们在工作和学习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了语文这个工具的重要性。为了做好工作,学好科学技术,你们希望把语文学好。这个愿望是正当的。因此,我十分愿意把自己一点浅薄的经验介绍出来,尽管这点小经验未必能给你们多少帮助。

先说个小故事。一个高中学生刚刚读了杨朔同志一篇散文《茶花赋》。我问她:“都懂了吗?”她说:“懂了。”我问:“这篇文章写的什么?”她回答:“通过对昆明美丽景物的描写,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热爱。”我再问她,文章里主要写了些什么具体的事情?写了作者一些什么感想?她都能说出来。我要她把文章中“擅长丹青”的“擅长”写一下。我发现,她不会写“擅”字,也不会讲“擅长”是什么意思,更不会用。我又发现文章里的“沉吟”两个字,她也不会讲;并且,由于她不懂这个词的确切含义,这一句以下的那段文章的意思,她没有体会出来。

请想一想:她是否真正把文章读懂了?她这样读文章,能够学好语文,提高写作能力吗?答案是很清楚的。她没有懂。她觉得懂了,实际上只是模模糊糊地懂了个大意,没有逐字逐句地懂透。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原来不会写的字,仍旧不会写,原来不会用的词,仍旧不会用;并且,由于对文章的意思理解得不真切,体会得不深刻,对文章写法的好处自然也就领略不到,更加学不来。

海岩同志的信上说:“有的同志说:‘写作并不难,平常多看些书就行了。’我看的书也不少,可就是写不好。”好几位同志的来信都有这样的话。我要请同志们自己想—想,平常读书是怎样读的的?是不是或多或少地像那个女孩子?如果是,那我就要郑重地说:这正是写作能力提高不快的一个主要原因。

善于写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思想好,头脑清楚;一是基本功练得好。有了这两条,一定能够写,即使还写不出漂亮的文学作品,至少可以写出能够如实地表达思想、适应工作或学习需要的通顺明白的文章。缺了这两条,无论如何也写不好。

思想好,头脑清楚,要靠丰富的生活实践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总之,那不单是学语文的事。

基本功是什么呢?就是熟练地掌握语言文字。

首要的是字。认得的字少,或者虽然认的不少但掌握得不充分,那就无法把文章写好。掌握足够的宇,才能正确地写出要用的词,才能写出各种句子。你们的来信,好几封里有错别字。不要以为写错一个字无所谓,它能使整个的句子不通。一位同志的信上说:“把我解剖至到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至到”是什么意思?另—位的信上说:“在写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哪些问题?怎样删看别人的文章?”“删看”是什么意思?这些字写错了,整句话也就让人不懂了。掌握的字少,?就意味着掌握的词少;掌握的词少,就是语言贫乏,不够用。请想,语言不够用,能够写好文章吗?

汉字,不是很容易掌握的,非下点功夫不可。头一样,汉字得一个一个地学,一个一个地记,学会一个算一个。读书作文,经常要用的字有五六千个,其中最常用的有三千多个。这个数目很可观,可是打不得折扣。没有充分掌握那三千多最常用的字,读书作文就经常遇到困难和发生错误。数量大是一个问题,用法复杂是另一个问题。一个字表示几个不同的意思,有几种不同的用法,这种例子多得很。就说这个最简单的“一”字吧,《新华字典》就注了八条解释。另一方面,好几个字表示的意思非常相近,而又有区别,非细心分辨不可,这种情形也不少。例如:声,音,响,存,放,置,搁,摆,撂;强,壮;小,细,微。用这种意义相近而有差别的字组成的词,也得细心分辨。例如“加强”和“增强”,两个词有一个“强”字相同,另一个字“增”和“加”意义相近,所以说到“信心”的时候,“增强”“加强”都能用,“增强信心”“加强信心”都是对的。可是说到“训练”“管理”的时候,用“加强”,不用“增强”;说到“体质”的时候,用“增强”不用“加强”。不注意这种差别,就常常会写出不合习惯或者表达不确切的句子来。

汉字学着费力,但是掌握汉字有了一定的基础,又会有很大的便利。例如,上边举过一个“细”字,如果你知道这个字除去表示“粗细”的细那个意思之外,还表示周密的意思,那就可以更确切地理解和运用“细心”“细致”“精细”这些词;如果再知道它还表示琐碎、不重要的意思,就又可以更确切地理解和运用“琐细”“细节”这些词。这就表示,充分掌握了每个字的意思对于读书读得透,写作写得好,很有帮助。

得不够,不行;掌握得好,大有用处。所以说,字是学好语文,提高写作能力的第一关。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